李梦阳《如梦令·二首》相思遣兴词作

如梦令(二首) 李梦阳

其一

昨夜洞房春暖,烛尽琵琶声缓。闲步倚阑干,人在天涯近远。影转,影转,月压海棠枝软。

其二

不信园林春早,一夜遍生芳草。说与小童知:“池上落红休扫。”休扫,休扫,花外斜阳更好。
 

李梦阳为明“前七子”的首领,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如梦令》二首,不见于其全集中。清人褚人获说:“李空同文章巨手,不屑小制。《客窗随笔》载《如梦令》二词云云。词亦风雅有致,惜本集不载。”(《坚瓠集》九集)清人王昶选其第一首入《明词综》。

 

第一首是一支相思曲。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闺中少妇。她的夫君正出门在外。此词写她一夜间的相思之情。首句是相思曲的前奏,交待女主人公“出演”相思曲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情况。“昨夜”说时间,“洞房”点地点,“春暖”说节令、气温。句中的“洞房”,并非指新婚夫妇的新房,“洞”有幽深之意,这里的“洞房”,意为深邃的内室,指少妇的里间卧房。此句与唐岑参《春梦》诗的首句“洞房昨夜春风起”相似,是有意沿袭还是偶然巧合,则不得而知。“春暖”二字是全篇之眼,特别值得玩味。这既是自然界的气温变化,也是女主人公的一种内心体验。看来她的丈夫是在去冬或更早时候离家的。转眼冬去春来,不知愁的闺中少妇,因为感受到了暖洋洋的春天的气息,春情突然在她心头萌动,由此引出了她为排遣相思而弹奏琵琶、独倚栏杆等情事。第二句说她弹了很长时间琵琶。“烛尽”,表示时间之长。“声缓”,节奏缓慢。因为是在琵琶声里说相思,不可能采用节促调急的曲子,何况又当一曲将终,节奏自然会变得愈加徐缓。二、三两句之间暗转,省略了少妇由室内走向楼头的过程。第三句写少妇先在楼头“闲步”,既而倚上了栏杆。“阑干”,即栏杆。以下几句均由“倚阑干”三字转出。“人在天涯近远”,是她在倚栏杆时的所思所想;“影转,影转,月压海棠枝软”,是她在倚栏杆时的所见所感。她挂念着已作天涯旅人的丈夫,不知他现在身在何处。凝望又长想,不觉明月西斜,这时只见月光下海棠盛开,颤巍巍的花枝似不胜重压。“压”字似受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六)的启发,但杜甫是实写花朵重压花枝,李梦阳则是将月光映照下低垂的海棠花枝说成是月光重压的结果。这种别出心裁的“移花接木”,使此句获得了特有的韵味,也不禁令人联想起唐中巧用“压”字的名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末句写盛开的海棠,从结构上说,遥应篇首的“春暖”二字;从诗情上说,又蕴含有爱惜春光之意,与怀念远人的情思似断若连。全词感情细腻,抒情委婉,以景结情的收尾——“月压海棠枝软”的优美画面,更为全词平添了无限情韵。

第二首是李梦阳的遣兴之作。这是一篇富于生活情趣的词中小品。全词分三层,前二句为第一层,中二句为第二层,末三句为第三层。一层一转,逐层转出,而又层层相关。第一层写春天突然来到之出乎意料。从“不信”说到不能不信,昨夜尚不信,过了“一夜”、面对“遍生”的“芳草”却不能不信。“一夜”,见出时间之短,“遍”字见出春来之速,“一夜遍生芳草”如洪钟万钧,大声宣告春天已经大踏步到来的消息。第二层,转出“落红”,引出“小童”,词人的目光则由整个“园林”转而专注于其中一处——“池上”。词人吩咐小童,却不是让打扫落花,恰恰相反,而是叮咛“池上落红休扫”。第三层,转出“斜阳”,说明“休扫”的道理。说的似乎只是“花外斜阳”,而事实上,花瓣散落在芳草地上,“花外斜阳”也正斜照在池塘边红绿相映的芳草地上,“芳草”、“落红”、“池上”、“斜阳”,至此已自然地汇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单纯而又生趣盎然的《花外斜阳图》。从这首小词中,我们不难见出李梦阳的独特的审美情趣,不能不在心里说一声:他是热爱生活、富于生活情趣的。

李梦阳是一位生性桀骜的北国硬汉子。其诗文,尤其是其诗作的风格,以雄豪见长。但李梦阳的为人也有其感情丰富细腻的另一面,因此他的作品自然也可以是婉曲深细的。其诗文俱在,足以证成此说,此不费辞。对于李梦阳这位一向被认为丈夫气有余而儿女情不足的作家而言,我们正不妨仿名人之语说:“丈夫未必不多情。”《如梦令》二首的意义,不只是在于其本身是优秀的作品,还在于由此我们得以进一步较为全面地窥见作者李梦阳的个性及其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从李梦阳推论开去,我们还可以领悟到,自古迄今已有定评的文学史上的作家的个性及其作品风格的特点,其实也只是就其主导面来说的;作家个性及其作品风格并不是一个单色调的一览无余的平面,而是一个既主次分明而又多向度、多色调的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