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陶渊明

陶渊明《咏三良》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咏三良[1]

【原文】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1]。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忠情谬[2]获露,遂为君所私[3]。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4]。箴规向已从[5],计议初无亏。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6]。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临穴罔[7]惟疑,投义志攸希[8]。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9]。良人不可赎[10],泫然沾我衣。

【注释】

[1]三良:即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鍼虎,春秋时秦国子车氏的三个儿子。三人都深得秦穆公宠爱。秦穆公死后,三人遵穆公遗嘱殉葬。

[2]通津:水上的险要通道,引申为高官厚禄。但惧时我遗:意为担心时代会把我抛弃。

[3]谬:错误的,此为臣子的谦辞。

[4]这句是说君王所推赏的。

[5]文舆,丹帷,都是皇室所用。这二句是说得蒙极高荣宠。

[6]箴(zhēn)规:建言。

[7]归:死亡。

[8]罔:否定语。

[9]希:愿望。

[10]黄鸟声正悲:《诗经·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黄鸟,止于楚。”

[11]良人不可赎:化用自《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译文】

弹冠踏上仕途,唯恐时间将我抛弃。终年做事任劳任怨,还是害怕功名太少。一片忠诚之心得以表白,从此成为君王的心腹重臣。外出则伴随君王漂亮的车驾,在宫中则护卫君王的安全。向君王进言得以采纳,有所建议亦完全接受。君王一旦死去,三子愿同赴黄泉继续辅佐君王。厚恩本难忘却,而君主的遗命不可违抗。站在墓前没有犹豫,他们的抱负正是为义捐躯。荆棘笼罩着高高的坟茔,黄鸟的歌声是多么地悲苦。三良的生命无法赎回,我不禁为之泫然泪下。

【赏析】

本诗与《咏二疏》均作于作者五十岁那年,即公元414年。

“三良”,即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鍼虎,三人都深得秦穆公宠爱,后来都遵从穆公遗嘱殉了葬。《左传·文公六年》云:“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黄鸟》,就是《诗经》中的《黄鸟》。

陶诗有“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之语,因而本诗为对时政的暗讽。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意接屈子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这是陶渊明早年抱负依然存在的肺腑之言吧。

下面很自然地过渡到“三良”,是如何受到君上的荣宠的。“士为知己者死”,这应该是陶渊明所信奉的理念,于是交代了穆公死后,“三良”慷慨殉葬的事情。在陶渊明看来,这很悲壮,他歌颂这种悲壮。而结尾的“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无疑衬托了这种悲壮背后的深深无奈。能力再大,也无法独自挽回颓势。公元421年,《咏三良》预言的事情发生了。《述酒》中的赏析,提及汤汉的注:“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恭帝为零陵王,明年以毒酒一罂授张祎,使王、祎自饮而卒。继又令兵人逾垣进药,王不肯饮,遂掩杀之。此诗所为作,而以《述酒》名篇也”。

这首诗和《咏二疏》《咏荆轲》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是陶渊明的三首著名的咏史诗,三篇结构风格大体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