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玉女洞中水,既致两瓶,恐后复取而为使者见绐,因破竹为契,使寺僧藏其一,以为往来之信,戏谓之调水符
欺谩[1]久成俗,关[2]市有契(rú)[3]。
谁知南山[4]下,取水亦置符。
古人[5]辨淄渑(miǎn)[6],皎若鹤与凫[7]。
吾今既[8]谢[9]此,但视符有无。
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
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
【注释】
[1]谩:蒙蔽。欺谩即欺骗。
[2]关:设在交通要道的关卡。市:集市,贸易地点。
[3]契(rú):出入关市的通行凭证。契即契约。
[4]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5]古人:指春秋时齐桓公近臣易牙。
[6]淄渑(miǎn):二水名,都在今山东境内。据《列子·说符》载,淄渑二水,“易牙尝而知之”。
[7]凫:俗名野鸭。
[8]既:已经。
[9]谢:辞别,这里可作没有讲。
【译文】
长久以来,社会欺骗已成风。关卡集市,很早就定下了契约。谁能想到终南山下取水也要做调水符?古人能辨淄渑二水的不同味道,就像鹤鸟足长,野鸭足短,清清楚楚。我现在没有这种本事,只能看有无调水符。常常担心取水的人,聪明超过了设置竹符。我丢掉竹符长声感慨,多方防备竟防止不住。
【解析】
这首诗是治平元年(1064)苏轼就任凤翔府签判时写的。玉女洞在宝鸡县(属凤翔府)中兴寺的东面,洞中有飞泉,泉水甜美。诗题的意思是;喜爱玉女洞的泉水,已经得到两瓶,担心以后再取而被取水者所欺骗,于是剖竹作为符契,让中兴寺的和尚收藏其中的一半,作为往来取水的凭信,并把它戏称为调水符。这首诗的前四句感叹欺骗成俗,中间四句写他设置调水符,最后四句感叹调水符也未必能防止欺骗,这样曲折写来,把欺骗成俗揭露得很深刻。纪晓岚认为这首诗“达意颇深,而措语苦浅”。其实,以浅语达深意,正是好诗的表现,也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所以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