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写作背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解读?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①。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②,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③,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又称螺狮店。

②芒鞋:草鞋。

③料峭:风力寒冷。

④萧瑟处:适才遇雨的地方。

赏析

苏轼看不上柳永词的俚俗香艳,从他们所创作的《定风波》,正可以作一个对照。苏轼是充满创变精神的,并且也通音律,但他不大接受当时流行的市井新乐,比如这首《定风波》,他还是按照唐五代的旧乐来写作令词。柳永的《定风波》是代言体的闺情词,苏轼则是自写心情的“士大夫之词”。

词因出游途中遇雨而作。苏轼当时谪居黄州。作品写了自然界的风雨,而又处处绾合着人生的风雨,体现出作者在困境中的深沉思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开篇两句以“莫听”、“何妨”领起,作者写风雨,却并没有客观描写风雨之状,而是将风雨的描写笼罩在自己的主观感情之中,这就奠定了整篇词的一个基调。“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第一句表面是说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在风雨之中健步前行,比骑马更轻便,但其中又另有深意。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故侯”是说自己曾经是做官的,但现在已经不是了。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正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那么,这“轻”字其实另有含义,分明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接下来短促而决绝的两个字“谁怕”,再一次表明了作者不惧自然与人生的任何风雨的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作者从眼前景写到心中事。从眼前的风雨想到人生的风雨,既表明了坦然接受人生挫折的态度,也有着从“无官一身轻”而来的希望从此归去、放浪于烟波浩渺的江湖的意愿。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几句写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几句既是写实,也有着言外之深意。可以作两种理解:一种是用陶渊明“归去来兮”之意,表明归隐的意愿,归隐了,便离开了宦海风波,没有大起也便没有大落。一种是从自然界中的风雨获得人生的启悟,自此归去后,便能以坦然平静的心态看待人生的一切起起落落。

作者能够很好地运用《定风波》这个词调平仄韵间押的特点来配合词意的表达。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两句连押两个平声韵,意思也是一气直下。接下来三组都是七言、两言、七言的体式,前两句押仄声韵,第三句押平声韵,往往便有一个语意上的转折和跳跃,从而将第三句凸显出来,成为警句。如“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后来都成为这首词中常被人称引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