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欧阳修

《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赏析,表达思想情感解读,作品意象鉴赏?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候馆梅残①,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②。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③,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

①候馆:客舍,旅馆。

②薰:香草名,引申为香气。

③盈盈:泪水充满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词写陌上游子孤身远行,见春光美好而生离愁。是传统的婉约题材,但词中那种深切入微的体察和抒写却让人读来颇觉一种深情的感染。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写一路的风景。行人摇动马缰绳,悠然前行,景致优美,撩人情思,满目荡漾着一种令人陶醉的生命的感发。尤其是一个“摇”字,可以想见行人是如何骑马徐行顾盼赏玩的兴致。但是,看似是满目怡人的春景,却已暗藏了离愁的触发。或者说,这其实是一种“以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器哀乐。”为何是“以乐景写哀”呢?因为这几句里所写到的意象:梅、柳、草,每一种上都寄托着特定的意蕴,指向着离思、离愁。

陆凯曾自江南寄一枝梅花给长安的友人范晔,并赠诗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此后折梅寄远以托离思,在诗词中便屡见不鲜。而这候馆的梅,自然也会令人想到赠远,可是已是残梅,就连折梅寄远聊表心意也不可能了。所以这个“残”字,既是写春意渐浓,却也有一种惆怅的味道在其中。

柳,也是与离别有关的。“柳”与“留”谐音。桥与柳的关系,在唐代,灞桥折柳送别成为风俗,所以这里作者写道:“溪桥柳细”,便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折柳送别一类的意思。

自从《楚辞·招隐》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将春草与离思联系起来,诗人便多以春草表现离情别绪。欧阳修的好几首词,便直接写到这个意思,如《洞仙歌令》:“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

所以,在这首词里,作者所写的残梅、细柳、薰草,尽管没有直接指明它们与离愁的关系,却通过这些意象上所蕴含的典故,寄寓了离愁。另一方面,梅、柳、草,还指向着这离愁的对象不是男性的友人,而是女性。欧阳修有《长相思》词说:“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至于草,牛希济有著名的《生查子》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于是有了接下来对离愁的描写和对想象当中的闺中人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直接写离愁。如何表现这离愁呢?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很多词人都用比喻来写自己心目当中的愁,各自能翻新出奇。比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欧阳修之前的,只有李煜,而且他们都是拿春水来比离愁,欧阳修或许受到了李煜的影响,但他们的境界各有特色。李煜的比喻里,那一江奔腾的春水,和他一贯的情感表达一样,是那么直接、强烈;欧阳修的就要和缓得多,这和缓既与作者的经历和性情气质相关,也与词里描写的情境相关。它是描写一种“渐远渐无穷”的离愁,并不强烈,却如绵长的春水一般不可断绝。当然,“春水”在这里还有写景的功用,美好的春色里怎能少得了水呢?

下片写想象当中的闺中人的离愁。“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想象闺中人思念自己而柔肠寸断、泪水涟涟,从中可看出男主人公的一腔深情。下句更进一层,劝她不要高楼倚栏,因为高楼倚栏只会更增离愁。这设想中的劝慰进一步写出他的深情。这种从对面设想的写法,自从杜甫《月夜》运用以后,李商隐、柳永都用过,欧阳修此处的使用,同样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写出了词所擅长表达的柔肠百转的委婉情思。“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同样是想象。想象闺中人所看到的是平芜尽处的春山,而行人还在春山之外。这是另一种“更进一层”的写法。前一句表明已到极限了,而后一句表明自己所盼望的更在这极限之外。范仲淹的《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也是同样的表达法。所以,这里是用更进一层的写法来写闺中人的失望,同时也是写行人的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