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导读】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道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因父名晋肃,为避父讳(晋、进同音),不得举进士。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三年奉礼郎,卒时仅二十七岁。因其不少诗喜欢描写虚幻缥缈的鬼神世界,后人称其为“诗鬼”。
李贺一生虽仕途不顺,但却始终怀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由于他只活了二十七岁,阅历有限,不能不给他的诗歌视野带来很大局限。但他有壮心,关心现实,所以其诗也接触到现实的一些重要矛盾。《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后代诗人多借此题写征戍之事。这首诗是李贺表现壮怀的代表作之一。
【原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①,甲光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③,塞上燕脂凝夜紫④。
半卷红旗临易水⑤,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⑥,提携玉龙为君死⑦。
【注释】
①黑云:语意双关,既指乌黑的浓云,也用以比喻敌军。②甲光:战士铠甲闪耀的光芒。③角:军中的号角。④塞上:要塞。燕脂:同“胭脂”。夜紫:指暗红色。《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以上“燕脂”、“夜紫”并暗指战场血迹。⑤易水:地名,在今河北省易县境内。⑥黄金台:相传燕昭王在易水旁筑台以延招天下之士,台上置有千金,因此叫黄金台。⑦玉龙:指宝剑。
【译诗】
乌云低压着似乎就要将城墙毁坏,
铠甲在阳光下闪着鱼鳞般的光彩。
冲锋的号角声响彻秋色中的天空,
边塞战场上笼罩着暗紫色的暮霭。
大军扛着半卷的红旗已抵达易水,
战鼓因寒霜侵袭声音也发不出来。
为报答君王黄金台上的知遇之恩,
手提宝剑战死在沙场也决不报怨。
【赏析】
《雁门太守行》以朝廷与藩镇的战事为背景,用色彩浓烈的诗句,描写守城将士临危不惧、严阵以待的悲壮场面,歌颂他们不惜为国捐躯的精神,寄寓自己为国立功的壮怀。
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的守军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照射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用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这首诗意象新奇,特色鲜明,造型新颖,景情交融,场面开阔而悲壮,想象丰富而奇特。其中“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给人强烈印象,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成为名句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