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黄庭坚

黄庭坚《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

【原文】

其一

藉甚宣城郡①,风流数贡毛②。

霜林收鸭脚③,春网荐琴高④。

共理须良守⑤,今年辍省曹⑥。

平生割鸡手⑦,聊试发硎刀⑧。

其二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晚楼明宛水⑨,春骑簇昭亭⑩。

䅉丰圩户⑪,桁杨卧讼庭⑫。

谢公歌舞处⑬,时对换鹅经⑭。

【注释】

①藉甚:指名气很大。

②贡毛:即紫毫笔。

③霜林:一作“林霜”。鸭脚:这里指银杏,因银杏叶的形状好似鸭脚而得名。

④荐:献。

⑤理:这里专指治理政事。

⑥辍:中止。省曹:此处指京官。

⑦割鸡手:这里指大材小用,沉沦下僚。

⑧硎(xíng):磨刀石。

⑨宛水:这里指宛溪,发源于安徽宣城县东南的峄山。

⑩骑:这里指州太守部属。昭亭:这里指宣城北的昭亭山。

⑪䅉(yà):此处指水稻。圩户:指种田的农户。

⑫桁(héng)杨:加诸犯人脖颈或脚踝上的大型刑具。庭:这里指诉讼案件的地方。

⑬谢公:即谢朓,南朝齐陈郡阳夏人,字玄晖,和谢灵运同族,素有小谢的美誉。

⑭换鹅经:这里指王羲之书写《道德经》,用来和某道士换鹅的故事。

【译文】

其一

宣城郡是颇负盛名的地方,用作进贡的紫毫笔便是这里首屈一指的特产。

秋霜季节,林中一眼可以看到银杏叶落满一地,在春天来临之际,适合献上丝网捞起的鲤鱼。

治理政事必须是贤良的太守,今年的你已经不再是京官了。

细数你的一生,当真是大材小用,这次暂且再试试你重新打磨的刀具。

其二

我试着和你说说宣城郡的情况,请你将手中的酒杯放下仔细听。

每天黄昏时分,有一条清澈的宛溪在亭台楼阁间环绕,春天到来的时候,部将们将会簇拥着你前往昭亭山宴饮。

水稻长势很好,种田的农户家庭富足,衙门里的刑具常常闲置,足以预见你在治理政事上法纪严明。

到那时候,你将会和当年的风流太守谢朓一样每天欢欣起舞,还会有空闲时间吟诵王羲之书写的《道德经》。

【赏析】

黄庭坚所写的这两首诗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因而放在一起是非常合适的。其中前一首诗主要对宣城郡的物产之富饶、景色之秀丽大加赞赏,并着重写了宣城郡的特产——紫毫笔。也有暗指历代的文人墨客曾用紫毫笔写下许多名篇佳句的故事。这首诗的尾联诗人对舅父的执政能力予以肯定,说其在治理政事上是一把能手,只可惜朝廷对其大材小用。

后一首诗的前两句,主要赞叹了宣城郡的自然风光有山有水,风景宜人。后两句诗用神来之笔,为舅父描述他离开京师去宣城郡上任后将会出现的盛况:等到舅父到任后,一定会受到万民拥戴,并且不久后,还会出现人们生活富足、政治清明的大好前景。在这里,诗人还用曾在宣城郡做官的谢朓赞叹舅父的风流文采,并用王羲之书写《道德经》换取大白鹅的故事比喻舅父的淡泊名利的心境。整首诗读来顺畅简洁,其中丰富的内涵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诗人凭借高超的写作手法,融入了宣城郡的风景名胜、历史人物,将送舅父上任的故事娓娓道来,而又不落俗套。

黄庭坚在诗词上的造诣很高,素与苏轼齐名,世人将黄庭坚和苏轼二人简称“苏黄”。传闻黄庭坚作诗的时候,喜欢精雕细琢,在用词用典上很有讲究。诗人在送别舅父时所写的这两首诗寓意深远。比如说前一首诗的中间两联对仗极为工整,比如颔联的“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其中的“霜林”对“春网”,“鸭脚”对“琴高”,都是活用名词、动词为形容词的典范,历来为人所效仿。黄庭坚平生多以叙述为诗、以议论为诗及以理趣为诗的新奇艺术手法,形成了他本人的独特个性。

这两首诗很可能写于元丰八年(1085),当时是黄庭坚的舅父李莘将要去宣城郡担任知州,黄庭坚特别写了这两首诗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