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下面是黄庭坚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作者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在政治上与苏轼同休戚、共进退,宦途坎坷,屡遭贬谪。他于宋哲宗朝曾在四川过了六年的流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后才被放还。出川后,他在途中写了这两首诗,自跋云:“崇宁之元(1102),正月二十三日夜发荆州,二十六日至巴陵,数日阴雨不可出,二月朔旦独上岳阳楼。……”当时的岳阳楼是迁客骚人会集之地,下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远对湖中传说为湘君神灵所栖的君山。在这里,不少人览物兴情留下过不朽的诗篇。这两首诗:一首以抒情为主,直写胸臆;一首以写景为主,寄情于景。
作者在第一首诗的一开头就以沉重的笔触来追述他的政治遭遇。首句自柳宗元句“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脱胎而来,但不明点时间,而以鬓发斑白的事实来暗示岁月之长和所受政治压抑之深。他遇赦后从水路出川,在第二句末用了一个“关”字,因瞿塘峡南有江关,又名瞿塘关,即用以写瞿塘峡、滟滪堆之险,也比喻仕途的风波险恶,表达了他出川时的内心感受。杨炎《流崖州至鬼门关作》中有“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句。把杨炎这两句中的“生度”两字与黄诗中“生出”两字联系起来看这个“关”字,就能领会它的分量和深度了。
对这首诗,有人解说为抒写轻松愉快的心境。其实,与其说诗人的心境是轻快的,不如说是沉重的。他一生失意,这次虽然幸而生出三峡,但在他面前的政治道路依然十分险恶(一年多后又远贬宜州),与他在文学上相切磋、在政治上相依靠的一些人又已经凋零殆尽:一年多前苏轼从海南放还后死去,在这前后,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远死藤州,同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的陈师道也饥寒而死。从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可以看出,当时诗人在政治上怀抱着深刻的苦闷,只想回到江南,从乡土感情中寻求一点慰藉,其所以未到江南“先”破颜一笑,只是在岳阳楼上面对着壮阔秀丽的山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了暂时的解脱而已。这是一个流放者归来时的非常复杂的失意之馀的感情。这首诗就是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感情,用极其洗炼的形式表现出来,写得意态兀傲,笔势峭拔,在风格上以瘦劲见长,从气骨见美,在艺术上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
单独来看这首诗,它的末句“岳阳楼上对君山”是以景结情,宕出远神,从而收到篇终有馀味的艺术效果。如果把这首诗同第二首合起来看,这个结句又是在两首之间起过渡作用的。通过它,诗人把读者带到岳阳楼上,开始在第二首里由抒情转入写景,主要以望中所见的君山为描写对象。诗的前半首是从楼上鸟瞰的角度来写的。这时,诗人独自凭栏,俯视洞庭湖水,首先把他的孤寂感融入满川风雨的景象之中;更从风雨中望出去,把视线遥遥投向湖中状如十二螺髻的君山。在这里,诗人的想象开始飞翔。这座本因湘君的传说而得名的美丽岛屿,被想象为湘君所绾结的发鬟,染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接下去,在后半首诗里,诗人想象之翼更飞出了他所能望到的视野。王嗣奭在《杜臆》里分析杜甫《望岳》诗“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句是“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顶”;这里,诗人也是身在楼上而神游水面,设想从银色波涛中来看青翠的君山时所呈现的奇观,全以造意取胜,与刘禹锡《望洞庭》诗“遥望洞庭山翠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