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
【原文】
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作此章①。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②。金鳞正在深处③,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④。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注释】
①金华道人:指唐代诗人张志和。曾著有《渔歌子》五首。
②蓑笠:这里指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钓鱼翁。
③金鳞:这里指鱼。
④迟:慢。
【译文】
江面上翻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在江边钓鱼。鱼儿就藏在江水的深处,不管鱼儿藏得多深,渔翁都相信自己能将鱼儿钓上来。
眼看鱼儿吞下了鱼饵,可是它又很快将鱼饵吐出,鱼儿对此感到将信将疑,迟迟地不肯上钩。渔翁回家的时候,江面平静,江水变得寒冷起来,放眼望去,只见山峦叠嶂,明月高悬。
【赏析】
黄庭坚在这首词的上片开头就写道:“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使读者仿佛看见一个披着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正在认真垂钓的画面,碧波万里,阳光照在水面上显得波光粼粼,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韵味。如此洒脱空冷的境界给人一种置身于浩然天地之间的慨叹。“金鳞正深处,千尺也须垂”这两句词描写的是渔翁垂钓的心情,哪怕鱼儿藏在江水的最深处,渔翁也有想要鱼儿上钩的决心。这个时候,渔翁放空杂念,做到心智通明,只有这样,他才能明显感受到鱼儿围绕鱼饵举棋不定的情态。
这首词的下片,从“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这三句词中,乍一看,仿佛词人描写的不是一条简单的鱼,而是一条具有思维、会独立思考的鱼儿,这样的虚设宛若神来之笔,将渔翁闭目养神的情态、词人丰富的内心活动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这种近乎虚幻的情景下,渔翁的眼前只剩下青山绿水,仿佛已经忘记自己还在继续垂钓。
该词的最后三句词,即“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描写的是空灵淡远的渔翁晚归图,词人仿佛置身在天地之间,摆脱了尘世间所有的束缚,到达清静的世界,这些正是词人张志和与黄庭坚渴求的最高境界。
实际上,这首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因为修撰《神宗实录》一书获罪,被朝廷贬谪到当时地处偏远的黔州,即如今的重庆市彭水县境内。黄庭坚在被贬谪期间,赋闲在家,时而登高望远、江边垂钓,世间所有美好的风景尽收眼底,偶尔怀古伤今的他有时候也十分向往江边垂钓、自由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