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①?齐鲁青未了②。造化钟神秀③,阴阳割昏晓④。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⑥。
注释
①岱宗:泰山别称。岱,始也;宗,长也。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岱宗。夫:指代词,指岱宗而言。
②齐鲁:周代两大诸侯国名,并在今山东境内。齐在泰山之北,鲁在泰山之南。青:指山色。未了:没有尽头。
③造化:谓天地,大自然。钟:聚。神秀:神奇峻秀。
④“阴阳”句:山南向阳,故天色明亮;山北背阴,故日色昏暗。一山之隔,判若昏晓,可见泰山之高大。割,分。
⑤决:裂开。眦:眼角。
⑥“会当”二句:会当,定当,表示心所预期。凌,登临。绝顶,最高峰。众山小,化用《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意。
赏析
据说这是杜甫现存最早的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漫游齐赵(山东、河北)一带,这首诗便作于开元二十四年前后。全诗围绕“望”字作文章,前四句是远望和俯望,五、六句是近望或登山所望,最后两句是想象中登上山顶之望。中国古典诗人在描写宏伟山川时常有视角的不确定性或类似绘画的散点透视的特点。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写登上庐山,看到风云变色、云海翻动,长江的九条支流波涛滚滚,如雪山流动。从在山上远观到在山顶俯视,且这俯视是在天上,才能看到长江的九条支流,实际上是想象之辞。杜甫的《望岳》说泰山青色笼罩齐鲁甚至齐鲁以外,也是在眼前所见基础上的想象之辞,这种适度的想象营造出了泰山青色延绵的宏伟景象。
这首作于杜甫青年时期的诗,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已经象征性地体现出杜甫诗歌的未来风格。“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用“夫如何”、“青未了”的散文句式发端,在唐代五言诗中颇少见,杜甫后来却喜用之,不仅古体,甚至律体当中也用,从而开了宋人“以散文为诗”之先河。事实上,宋人极度推崇杜甫,尊他为典范,正因为杜诗在很多方面都开了宋诗之先河。而这种用散文句式造成的突兀奇崛的效果,也正是杜甫总是要避熟为生的创新意识的体现和他的诗风的体现。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和“割”的动词使用体现杜甫着意炼字的特点。王维《终南山》说:“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杜甫的“阴阳割昏晓”仿佛就是把这两句合并为一句了,两人的表达各有特色,并无优劣之分,但从动词的使用来说,杜甫的“割”字明显较为生新,且与上句的“钟”相对,一个聚集,一个分割,对得颇有匠心。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都采用倒装的句式,下句的意思其实就是嵇康《赠秀才兄入军》里所写的“目送归鸿”,杜诗的奇峭生新正在与它的对照中显而易见。不过,这个“入”字并非无所依傍。早于杜甫的王湾《次北固山下作》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都是倒装,下句也用到一个“入”字,不说旧年有了春意,却说江春入了旧年,关于季节更替、春意初萌的意思就表达得很新颖、别致、精巧。杜甫的“决眦入归鸟”固然也是新巧的,却过于奇峭。
最后一联常常被人引用来抒发豪情壮志的,不过就这首诗而言,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的有意求新的语言,有虚字散句又有对仗的律句,有日常语序又有错综颠倒的语序,有熟字有生字,这些特点都会在未来的岁月里被杜甫不断打磨成熟而形成他的显著风格,并开后世无数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