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道在天下,天下万物何其多,山中那棵树里的造化是否中和,你有办法去主宰它吗?没有办法,也是不需要的,因为它本自中和了!路旁那株草里的造化是否中和,你有办法主宰它吗?没有办法,也是不需要的,因为它本自中和了!
天地万物都是靠着自己的本性,自己身中气机造化的中和之道,而成长、开花、结果的。你看那苹果树自然结出苹果来,番石榴树自然结出番石榴来,但拥有尊贵佛性的人们,有没有自然地结出佛果来呢?没有!天下万物都已率性,都走自己该走的造化之路,都结自己该结的果实,天下万物都率性,只有人类还没率性!只有自以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出了问题,只有人类连本性都无法维护!
但我们并非一无可取,回想一下我们的价值也是非常特殊的,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多的万物都中节,而只有人类不能中节吗?这是因为人类身中所存在的气,比起万物精纯,比起万物灵敏,因此我们比起其他生物聪明,这就是我们称为万物之灵的本钱!
但我们把这无比灵敏的气正用了还是误用了呢?除了少数的觉者以外,我们大家都把它误用了!我们把天性所赐予那一丁点灵敏无比的气,纯净无比的性,用在不对的路途上!我们身内的气机一动,我们便立即误以为我们的喜怒哀乐、贪嗔痴爱都已在动了!我们把这心头上微微的气机起伏,化成自我的捆绑与枷锁的能量,化成人与人之间隔阂与战争的能量!然而那股气的真相,只是黄庭内一丁点气机的微微起伏而已!对于这个真相,聪明的人们却很少看透,而那少数看透的人,我们称为“觉者”,称为“明心”的人。
“致”是尽力地达到,慢慢地达到。“位”是回到自己的本位。“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为若是能够渐渐达到气机造化的中和,天地间所有的万物都能够得到应有的长养与化育了。
然而天地万物本来就中和,现在只剩下人类还没有中和而已,因此这句话是讲给人听的,要“致中和”的是人类,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因此句中的天地,指的是自身内的小天地,而万物所指的是自身内的一切气机造化。
因此致中和这件事可以靠别人吗?我的中和归我管,你的中和归你管,我替代不了你的中和与否,你也替代不了我的中和与否。就像吃饭一样,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性命各人了,觉者只能教导你,但不能替代你。因此每个人都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向内观照,观照什么才是你的性真,这才能帮助你有所觉悟。
但这个主题实在不好说明,因此子思教导我们从喜怒哀乐来检视。而检视喜怒哀乐,其实是在检视你的所有情绪;检视你的情绪,其实是在检视你的气机起伏;检视你的气机起伏,其实是在检视你是否在胸中变动的气血上,产生好恶分别的攀附,以及你的性是否被妄心给扭曲了。
保持你对实相的定力,让这个气机的起伏,单独存在于它自在的动静来去而已,不要让它攀附分别好恶的心思,也不要让它变成情绪冲动的意义,于是隐藏在本性中的奇妙造化便得以展开,这就叫做“君子慎其独也”。而此时周身八万四千个毫毛孔窍无不各归其位,各显其性,故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仔细地想想,一个人的人品高下,几乎完全受我们内心的情绪所控制,就像一个喜怒无常的人,或是一个贪欲很深的人,或是一个很善于嫉妒排他的人,这些人不是给人一种令人头痛或人品低劣的感觉吗?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受到自己胸中一丁点气血起伏的控制而已!因此这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其实它的力量非常巨大,所以《中庸》说“莫现乎隐,莫显乎微。”因为它的影响力再大不过了!
一个人的人格是由什么来影响的呢?不就是你的情绪、欲望吗?我看到很多聪明绝顶的人,但是到这个公司人家请他走,到那个公司人家也请他走,因为请他走的老板说,这个人的人格有问题,不然就说他的情绪有问题,这种案例在社会上总是层出不穷。
我还曾看过这样的报道,有一个人很有钱,但是他很喜欢偷东西,他偷东西不是因为被生活所迫,而是因为他偷起来有快感,他不偷的时侯就会觉得非常的无聊,于是他不断地偷。简单地说,他只是受到胸中那点快感与无聊的控制。
是什么东西控制着他不得不偷呢?是什么东西让他不去在乎人们对他会怀着什么眼光,父母是否会对他痛心疾首,这一切他都不在乎!这个祸首,竟然只是胸中一丁点微微起伏的气而已!人们真的很聪明吗?
为什么我们要受那一丁点毫无意义的气血所控制呢?这样的枷锁,若不开始学习返观自己的本来清真,哪有离苦得乐的一天呢?这个课题真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呀!想要解脱烦恼束缚的人,能不对它正眼看待吗!
今天,人们已经把胸中微微起伏的一点气机,演变成我们的情绪能量、需求能量、贪嗔能量,我们的恐惧、忧郁的能量。于是造就出无可自拔的烦恼来,这都只是在胸中气机起伏时,攀附好恶知见的结果而已。何不开始学习观察它,让它存在本无意义的原貌呢,毕竟它只是一丁点能量的起伏而已呀!毕竟气血的起伏就像水的起伏一样,本无贪嗔等意义的呀!
子思教导我们解脱的良方,那就是“君子慎其独也”。只是让气机起伏存在应有的本质,存在那个毫无意义的本真,存在自性的本来样貌,就可以得到解脱。这与六祖觉悟之时所说的“何其自性本自清静”不是异曲同工吗?《金刚经》中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不也是一样的意思吗?
再回想平常你凭什么来检验你的情绪到底是激昂的还是平静的呢?就是靠觉察感知身中气机的起伏有多大呀!因此这气就是我们真我生命的主轴,这是天命之谓性的所在,也是道的所在,可离非道也,我们无可抗拒的,生生死死都还在的!
因此观察它的本真就是观察本性了。凡夫因这气的形态而产生挂碍,而圣者因观察气的本来自在而得到解脱,懂得让我们的气存在它自然的起伏造化,不加任何分别攀附,便是率性了。而率性的当下,便是得证自身之道的当下,便是修道的当下。时时持守这种自在的人,才有资格说“道在日常生活中”。
修道之谓教,为了教导这种直指人心的正知正见,所成立的团体我们称为“教”。宗教的教化,就是以此为主轴的。所以圣人成立宗教的教化,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它教导我们由内心放下所有的执著,走向人生的正途,教导我们圆满人生的真义,教导我们过得自在解脱。自古以来的创教者,一直都有着这样的使命,也都尊重其他教派也有相同的使命,宣扬相同的真理。
但今天我们可能身在某一个教中,然而所做的一切教育,若失去怎么引导大家去照见自己本自清静的天命之性,不懂得怎么去观照自己的烦恼根源,以及教导他们究竟的解脱之道,反而不停地往外追寻,不停地锦上添花,不知道如何往内去“慎其独也”,那么这个教存在,就变成一个普通的行善团体而已,因为它已失去古人创教的最大功能了。少了这个直指本心本性的教育功能,不论做多少善行义举,古人都称它为“术流动静”了。
由于《中庸》中的这句“可离非道也”的指引,使我们对于生命的主轴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我们确知,我们可以借由最粗浅的喜怒哀乐,就可以来检验无比精微的天命之性。这真是子思给予大家的最大贡献所在!
例如喝茶的时候,喝下去,嗯好喝!便会有一种心情,马上观察那个好心情的感觉在哪里发生?它是由什么样的气所组成的?原来是黄庭中的一丁点“气”所经营出来的,最重要是马上觉观你有没有“慎其独也”,有没有让那本无意义的气机演变为贪嗔痴爱的动力。再喝一口,嗯!看着胸膛发生一丁点变化,是比较紧,或是温度比较高,要记得“慎其独也”,要记得“离一切相”,只看它畅然的原貌。
一个人坐在这里感觉无聊,无聊也是一种心情,一样练习往内觉观,心情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原来是心头内的一丁点“气”所组成的。然后仔细检验自己有没有慎其独也,有没有任其自在。
某天,父亲叫你陪他去爬一座山,你虽然很想孝顺,但是路程中内心不断地发出声音说:“唉!怎么来这种地方,都是斜坡!要走到什么时侯!”你的心情一直从黄庭中冒出来,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像这样?
改天,妈妈说“小明去帮我买一瓶酱油!”“才不要!你自己去吧,我已经十八岁了,我有自主权,你搞清楚喔!”现在小孩都这样,做一点小事,动不动情绪就上来了,他已经十八岁了,然而他顶嘴的功夫一流,却还未曾学会如何观察自己的黄庭,看看当下内心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不断地往外追寻,没有人关心什么是我内在的本心本性,也没有人确知什么是我当下这一秒的本心本性。现在纵然我们的喜怒哀乐已经发动了,但我们不知怎么观察它的中不中节。我们往里面看,都是嗔恨、讨厌、不耐烦的声音,我们不知道怎么让它回到清真的本貌,我们不知道如何让它“慎其独也”,我们不知道怎么率性,我们不知道如何“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怪乎这项性理心法的推展,是那么的举步维艰!于此,这些年来我真的是感触良多呀!
如今我们借由《中庸》短短的一篇文章,大略地了解了生命的本源,并借由黄庭禅的禅修方法,以直指人心的方式,教导各位返观自己的心海,点开自己的心灯。希望借此为古圣先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尽一份力量;也为再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露一线曙光;又为整合分崩离析的五教歧见,找到可以相互尊重与认同的大本;也为解脱大家的烦恼痛苦,找到釜底抽薪的根本办法!欢迎有志者一起来努力。
诸位学者若懂得以《中庸》第一章中所阐释出来的性理精义,贯穿到第二章、第三章,一直贯穿到最后一章。将里面所谈的大小事情,小到一个起心动念,大到像“哀公问政”的治国之道,全都根据“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基本主轴来思考,定能贯穿全篇大意。
如果我们翻开史书,里面描述着谁跟谁对谈,后来谈得谁心里很高兴,所以做了一个什么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或是你看到谁去向谁谏言,然后惹怒了对方,最后人头落地……,仔细想想那人是为了什么东西,让他做了重大决策?又是为了什么东西,让前面的人人头落地?这都是因为心情的好恶而已啊!我们甚至可以说,整部历史就是由各种人物的好恶心情所写成的呢!你说心情这两字不重要吗?
而心情是什么东西做的呢?不就是黄庭一窍内微微起伏的气吗!你以为它很小很不重要吗?你看那历史上某国挥兵大举入侵,只是为了一个贪字,或是一个恨字,贪是不是一种心情?恨是不是一种心情?一丁点心情就可以使人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
那么心情是什么做的呢?还是胸中一丁点的气而已。因此古人所做的教育,都是以这个气字为主要核心,其中尤其以内心一窍内的气机为教育的最要处!因为心头一窍内的气能否中,能否和,不仅能影响个人,也足以影响人们的安危呀!你说这个主题重要吗?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你就能了解《中庸》首章之后,为什么一下子谈修身,一下子谈鬼神,一下子谈国家,一下子谈祭祀了。用这个基本概念去读《中庸》其余的每一个章节,你必能感受到古人的用心是那么的良苦,而结构是如此的精美!而不会总觉得上一句与下一句毫无关联了!
保持这种直指人心的知见为主轴,觉观这一个章节所要表达存在每个人胸中喜怒哀乐的发或未发的机微,便能洞彻圣人之所以著书立说的苦心。同样以这种天命之性的认知,再去读《道德经》《金刚经》《心经》……你马上就能触类旁通、左右逢源了!你立即就能相信,千门万户原来一家亲的道理了!
这个以本性为主的基本知见,就像千经万典的一把万能钥匙一般,这把钥匙不是只交待在子思的身上,也不是只交待在如来佛的身上,也不只交待在老子的身上,这个性命的真机,天性早已把它交待在每个人的身上了!此刻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把万能钥,只要你懂得从观察黄庭一窍内的机微入手,每个人都可以解开千经万典中最深、最不可解的性理之迷!每个人也都可以为自己打开通往快乐人生的芝麻之门!
祝您因悟得自性的本来清静,而法喜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