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相管仲与《管子》

春秋第一相管仲与《管子》

在我国春秋末年,在竞相争霸的各个诸侯国中,齐国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一个。

当时的齐国是齐襄公在位,但由于内部矛盾尖锐,齐襄公的兄弟和大臣都逃往国外。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也都出国寻找政治出路。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国君的女儿,所以拥护公子纠的大臣管仲便陪同公子纠来到鲁国,而公子小白则在大臣鲍叔牙的保护下躲到了莒国。

后来齐国发生内乱,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趁此机会夺回君位。

公子小白接到信后与鲍叔牙提前上路。当公子纠得知公子小白已经上路时,就派管仲带人埋伏在路上准备偷袭公子小白。当公子小白飞马赶到时,管仲搭弓引箭向公子小白射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倒在地上装死。管仲误以为公子小白已死,便匆忙赶回去向公子纠报告。

其实公子小白只是肩臂上受了一点伤,并无生命危险。等管仲走后,公子小白与鲍叔牙快马加鞭赶回齐国,并顺利地当上了齐国的国君,即齐桓公。

管仲与公子纠知道公子小白当上齐国国君后,便求得鲁国帮助攻打齐国,想要夺回王位。交战中鲁国大败,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装入了囚车送回齐国。

鲍叔牙与管仲是好朋友,两人的交情非常深。当管仲被送回齐国边境的时候,鲍叔牙把他从囚车中放出来,并劝说管仲辅助齐桓公。

管仲本来就有“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于是就答应了。但齐桓公一直对管仲射他一箭怀恨在心,想要处死管仲。鲍叔牙对齐桓公说:“我的才能远远不及管仲,如果您想要治国图强在天下称霸,您就必须重用管仲。”

齐桓公是个非常爱惜人才的人,他听鲍叔牙这样一说,便打消了杀管仲的念头。为了试探一下管仲到底有多大的才能,齐桓公便任用管仲为国相,位在鲍叔牙之上。鲍叔牙并没有因此而嫉妒管仲,反而与管仲齐心协力辅助齐桓公。

管仲立即推荐了公子举、公子开方和曹孙宿3位人才,把他们派出去做鲁国、卫国和荆国的大使,先来稳定国际间的紧张局面。齐桓公都立刻照办了。

紧接着,管仲又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他们是负责外交、农业经济、国防军事、司法行政、监察的5位大臣。

管仲对齐桓公说:“这5个人,每个人都比我强,如果把我换做他们无论哪一部的事,我是决不干的。假如你只想把齐国一国政治搞好,国富兵强,只要有这5位大臣就行了。如果你想做到在列国之间做霸主,那就非我不可了。”

齐桓公说:“好吧,都照你说的去办吧!”

由于管仲大刀阔斧地改革,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甄地召集宋、陈等4国诸侯会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齐国的势力更加壮大了。

管仲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春秋第一霸主的地位。他也因此被后人誉为“春秋第一相”。

由于管仲的思想和政绩非比寻常,在管仲去世后的战国初年,管仲的学生和门人在齐都临淄稷下学宫形成了一个管仲学派。他们收编和记录管仲生前思想、言论,编撰成了《管子》一书。

《管子》原书564篇,除去重复的478篇,实为86篇。后经汉代经学家刘向编定86篇,全书16万言,内容分8类。其中包括《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轻重》16篇。

《管子》有很强的法家色彩,包括大量具体的治国方术。其中对法律的作用分析认为: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同时《管子》也糅合了儒家思想,例如《管子》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可谓观点鲜明。

《管子》也含有道家思想,例如其中就有最古老的道教修行的记载。《管子》也有经济学的观念,《乘马》一章中指出:“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

《管子》在社会科学方面几乎无所不包,而且对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某些内容也有许多论述。在诸子百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思想的珍贵资料。

知识点滴

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管仲出身贫寒,鲍叔牙出身大家,两人合伙经商时,鲍叔牙总是把更多的利益让给管仲。鲍叔牙和管仲一起去当兵,每次作战管仲都会向后缩,所以经常遭到别人的耻笑。每当这时,鲍叔牙总要站出来为管仲辩解说:“管仲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在,他哪敢死呢!”鲍叔牙后来当官,把管仲从一介贫民,逐步提拔为太子纠的辅佐。

管仲对鲍叔牙没齿难忘,他在晚年时,逢人便诉说对鲍叔牙的感念,二人的友情可谓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