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战国策》是记言体为主的国别体史书,简称《国策》,是战国至秦汉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说辞。作者不可考。《战国策》的名字,刘向在《叙录》中说:

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由此可知,此书编写之初并不是史书,而是战国的游士们向君主献计献策的言论汇集,是给当时的谋臣策士们提供的一部学习手册。西汉成帝时,刘向依据国别和时间次序,去其重复,把这些书策说辞编订成书,共33篇,460章,定名为《战国策》。十二国策是: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记载春秋以后战国时期,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掉范氏、中行氏(《赵策一》),下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高渐离以筑击秦(《燕策三》),反映了270余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内容着重于谋臣策士们往来各国的游说言论。《战国策》保存了当时的许多珍贵史料,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时候,就采用了其中的90多件史事。南宋时期的鲍彪在校订《战国策》的序中说:

国策,史家流也。其文辩博,有焕而明,有婉而微,有约而深,太史公之所考本也。自汉称为《战国策》,杂以短长之号,而有苏、张纵横之说。学者讳之置不论,非也。夫史氏之法,具记一时事辞,善恶必书……

虽然此书对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且合于先王之正道。但是,其中有些长篇说辞的背景属艺术虚构,应与历史事实区别开来。因此,《战国策》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中的许多篇章算得上优美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