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

公孙龙

公孙龙(前325—前250),赵国人,少有辩才,好诡异之言,曾是平原君的门客。他集名家之大成,撰成《公孙龙子》14篇,今存6篇。其说以“白马非马”与“坚白论”最为有名。

《公孙龙子》是先秦时期名家的重要着作,也是名家惟一流传至今的着作。该书反映了公孙龙的哲学观点和逻辑思想。《迹府篇》记载的是公孙龙与儒家的孔穿就“白马非马”等命题的辩论,指出了个别与一般的区别。《白马论》着重从内涵、外延方面论证“白马”与“马”,揭示了种名和属名不能等同混淆的正名思想。

《名实论》提出了正名理论,强调“彼”名必须专指彼之实,“此”名必须专指此之实,论述了事物都具有确定属性和属于确定范围的逻辑思想。《坚白论》系统地阐述了“离坚白”思想。《名实论》、《指物论》和《坚白论》三篇反映了公孙龙的名实观。《通变论》既提出了“类”和“变”的思想,也提出了“二无一”、“鸡三足”、“青以白非黄”等论辩命题,反映了公孙龙和其他辩者的诡辩思想和分类思想。

《白马论》:

曰: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者也;白者,所以命色者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因为:白马=命色命形

马=命形

命色+命形≠命形

所以:白马非马)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马者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因为:黑黄马是马

白马非黑黄马

所以:白马非马)

以上白马非马说,属于一种诡辩方式。从逻辑学的角度,不论白马、黑马还是黄马,都是特称命题,而马是全称命题。特称命题是全称命题中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全部,所以白马非马的命题是错误的。

《坚白论》:

坚白石三,可乎?曰:不可。曰:二,可乎?曰:可。曰:何哉?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视不得其坚,而得其白者,无坚也;抚之不得其所白而得其坚者,无白也……天下无白,不可以视石;天下无坚,不可以谓石。坚白石不相外……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见与不见一一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

公孙龙的诡辩在于:“坚白石”的命题,必须分成二:白石和坚石,但不能合称为坚白石。因为眼睛属于视觉,所以看到的只能是白石,而不可能是坚石。手属于触觉,所以感觉到的是石的坚硬,而不是石头的白色。坚与白,互不包含。所以就眼睛而言,看到的只能是白石,而不知道石头是否坚硬;就手而言,只能感知石的坚硬,而不知其白色。所以,二者可以离(分而言之)。因为二者的属性是可以分而言之的,属性都隐藏在本质中,不经细辨,不会为人察觉。

“坚白石”之说,看似单纯的名辞论,实际却隐藏着一般人容易忽略的问题,这也正是人类思想上的盲点所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认识。

公孙龙的这些诡辩说辞,导致对其截然相反的评价,反对者认为是怪说、琦辞;赞誉之者认为思辨明晰,具有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