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地区的开发》清朝历史事件

清代蒙古地区仍以畜牧为主,但农业也有了发展。康熙时,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的汉族到蒙古地区开荒就有数十万之多,有的变成蒙古王公佃户。18世纪初,内蒙卓索图地区已是麦苗盈野,当时口外出产的秫米、小米已经行销北京。清政府在图拉河、额尔浑河一带大兴屯垦,在雍正年间,3年时间粮食产量增加近3倍。归化 (今呼和浩特) 附近的土默特二旗,牧场只占农耕的五分之一,小米价只是北京的四分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归化、张家口、多伦诺尔等城市成为蒙、汉人民的贸易中心。到内蒙贸易的内地人有 “山西帮”、“北京帮”等。他们将内地的布匹、绸缎、砖茶、烟丝、纸张、瓷器、铜铁器、面粉运往贩卖,换回皮毛、牲畜、木材、盐碱等。有的内地人还在蒙古地区经营手工业: 如酿酒、制革、制毡、制粉、榨油、锻冶、制陶、竹木编织、酱醋、豆腐、首饰、成衣等。蒙古商人也到内地贸易,北京城里有专同蒙族商人交易的店铺旅馆。

蒙族人民学习汉语,《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 被译成蒙文。用蒙古语还编了许多书籍,如 《语文精华》、《蒙文法程》。在史学方面出版了 《成吉思汗传》、《蒙古世袭谱》 等。在数学研究方面,明安图著有 《割元密率捷法》。蒙族的奶酪、乳饼、涮羊肉为汉族所喜爱,汉族还学习蒙古摔跤、骑术、射箭。蒙族也学习汉人建造房屋,和汉族通婚。为了适应蒙汉的经济文化交流,乾隆时期还用汉、满、蒙、藏、维五种文字编纂了 《五体清文鉴》 等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