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腹地旅行记
斯文·赫定(1865~1952),瑞典地理学家与知名探险家。在瑞典他家喻户晓,与诺贝尔齐名。在世界范围内他是与哥伦布、麦哲伦、斯科特同样著名的受人尊敬的探险家。他的科学考察报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建,他的旅行手记广为流传,他的探险精神更为世人所敬佩。他在中国西部的探险考察跨度长达40年,他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北大历史系教授罗新是这样谈及斯文·赫定的:“谈论近代中亚探险,被提得最多的名字便是斯文·赫定和斯坦因。从一般意义上看,斯文·赫定比斯坦因更具有魅力,他的探险游记更优美可读,他与中国政府及学术界的联系更紧密,他在中国西北土地上留下了更多的足迹和更多的岁月。更重要的是,赫定的大多数探险,并不以‘寻宝’为目的。赫定继承了地理大发现时代那些伟人的气质和品格。”
斯文·赫定对亚洲腹地多次考察,丰富了人们对于中亚文明的认识。他也是重振古代丝绸之路的首倡者之一。19世纪30年代的那次中外联合西北考察,于中国政府而言也有为西北开发做准备的目的。那次考察,推动了中国科考事业的发展。
他从16岁开始,从事他终身都无怨无悔的职业探险生涯。因为探险,他终身未婚,与姐姐相依为命,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
1865年,斯文·赫定诞生于瑞典首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家庭和早年经历并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与众不同的,是斯文·赫定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那正是为19世纪地理大发现吞没的时代。西方地理学界,也许可以说是整个知识界已向地图中的空白点宣战,征服极地的船队一支支驶出港湾。单枪匹马的无名之辈,因为测绘了一条热带雨林中的河流或标明某个处女峰的海拔高度可以一夜间扬名天下。呼吸感受了这样的氛围,斯文·赫定对未知世界有一种执著的迷恋。所以,当19岁时获悉有机会到遥远的巴库做家庭教师,他就毫不犹豫地踏上了离乡之路。工作结束后,他以所有的薪金为路费,到波斯及中东进行了首次考察旅行。
1886年秋天,斯文·赫定进入大学学习。由李希霍芬介绍,拜基希霍夫教授为师,用了3个月,在1891年7月28日获得博士学位。1890年4月,斯文·赫定再次踏上远赴中东的征途。作为瑞典王国外交使团的翻译,他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在国王支持下,开始了它在亚洲的第二次探险旅行。
关于海市蜃楼般的“沙埋古城”传说,几百年来一直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绿洲的居民中传播不息。1895年4月10日这一天,斯文·赫定驼队离开了麦盖提的拉吉里克村。驼队有8峰骆驼、2条狗、3只羊、1只公鸡和10只母鸡,有够一行食用三四个月的粮食,全套皮大衣、冬装,以及足够装备一个警卫班的3支长枪、6支短枪,还有从气温表到测高仪等一应科学仪器……可是,唯独没有带上足够的饮水!因而精良装备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穿越叶尔羌河与和田河之间的广袤沙漠时,差一点就葬送了整个探险队!因为仅仅几天之后一行人就耗尽了所带饮用水,在此后行程中,他们喝过人尿、骆驼尿、羊血,一切带水分的罐头与药品也都用尽了。最后,不得不杀鸡止渴,可是割掉头,母鸡的血就成了凝固的“玛瑙”。和田河可望而不可即的河岸林带,赋予了他们超常的毅力,可是当他们最终挣扎着来到和田河时,却发现它是季节河,而那时正是枯水期,这个意外使大家几乎崩溃。但幸运的是,和田河中游一处在枯水期也不干涸的水潭拯救了他们。此后,探险家斯坦因、瑞典科学家安博特都找到过这个水潭。他们最终丧失了全部骆驼、牺牲了两个驼夫、放弃了绝大部分辎重,遗失了两架相机和1800张底片。从此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了一个别名——死亡之海,斯文·赫定则从这次探险旅途中获取了受用终生的教益。
世事福祸相因。此后的探险途中,他用铅笔速写代替照相,竟然使自己成了一个极具个人特点的画家,一生留下了5000多幅画;因缺水“败走麦城”,给了他铭心刻骨的教训,之后他的一大发明就是选择冬天携带冰块进入沙漠。在无边沙漠夺路而走,却将他引导到了一处处重要古城遗址:丹丹乌里克、喀拉墩、玛扎塔格戍堡……直到发现楼兰古城。
1896年1月,他在塔瓦库勒装备了驼队,向东穿越沙海。1月23日黄昏,驼队来到一片久无生机,死树枝全脆得像玻璃的废墟,也就是当地人所谓的丹丹乌里克——象牙房子,整个遗址气势恢宏,建筑规格不同寻常。这个远离近代绿洲带的沙埋古城,曾是古国于阗的重镇。后来,斯坦因、特林克勒等在这儿都作过发掘,所获颇丰,它的存在至少证实,千年之前塔里木的沙漠绿洲格局与今天迥然不同。丹丹乌里克对再现中国古代西域文明发展程度最高的塔里木河流域精彩纷呈的古城邦具有里程碑意义。后来赫定还探访了通古孜巴斯特的原始村落,初次由南向北纵穿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证实了野骆驼乐园的存在,抵达罗布荒原,使“罗布泊位置”这个“世纪之争”的问题的解决前进了一大步。
1890年12月,他由俄国进入中国新疆省,抵达中亚名城喀什。
1891年1月初,斯文·赫定离开中国,返回瑞典。
1893年10月16日,斯文·赫定又一次离开故乡,前往亚洲。
1894年2月,赫定进入帕米尔高原,并在慕士塔格山脚下住了一段时间。他曾几次试图征服这个名副其实的“冰山之父”,攀登到的最高处达6300米,但未最终登顶。1894年5月1日,他抵达喀什。
1895年2月17日,斯文·赫定从麦盖提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从西向东穿越,由于经验不足、条件恶劣,中途缺水8天,两名队员牺牲,经过苦苦支撑才被正巧路过的一支骆驼队搭救。
1899年,斯文·赫定又在瑞典国王的资助下,对新疆进行了第二次考察探险。1900年,由于一个偶然机遇,他发现了楼兰古城。
1907年,斯文·赫定第四次来中国,他的主要目标是西藏。
之后,斯文·赫定再次踏上中国的大地,是1926年的冬天。这次他不是单枪匹马前往中国,而是带来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及丹麦人组成的国际探险队。但当他们的考察还在筹备中时,就遭到北京学术界的一致反对。经过近6个月的谈判,斯文·赫定终于和北京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就即将进行的考察达成了协议。协议的最重要部分是:本次考察由中国瑞典双方共同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吸收了5名中国学者和4名中国学生;考察团采集和挖掘的一切动植物标本、文物、矿物质样品等,都属于中国的财产。
1927年5月9日,斯文·赫定和徐炳旭率领一支空前规模的现代化科学考察队离开北京,前往中国西北。
1933年10月21日,斯文·赫定等受当时南京中央政府铁道部门委托,勘测修建一条横贯中国大陆的交通动脉的可行性。1933年夏天,斯文·赫定提出了优先考虑新疆的问题,其具体措施,首先是修筑并维护好内地连接新疆的公路干线,进一步铺设通往亚洲腹地的铁路。
整个考察活动从1927年开始,到1935年结束,这8年当中的经历、甘苦、成败得失,都忠实的记录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