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谋善断的司马懿
司马懿(公元179~251年),字仲达,三国时期河内郡温县(今属河南)孝敬里人,是一位多谋略、善权断的军事家、政治家。
司马懿出生于士族地主家庭,父祖在东汉时代都做过郡守。他自幼受着严格的家庭教育,加上个人聪明勤奋,青年时期就以博学多闻见称,得到了“聪亮明允、刚断英特”的美誉。东汉末建安年间,开始步入仕途,崭露头角。当时曹操担任汉朝丞相,司马懿先后担任相府的文学掾和主簿。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 曹操被封为魏王,司马懿转任魏王太子曹丕的中庶子,深得曹丕器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四人被称作“太子四友”。后又任曹操的军司马,为曹操出谋划策。曹丕称帝,建立魏朝,司马懿官至侍中、尚书右仆射。太和元年 (公元227年),司马懿迁骠骑将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领兵屯宛(今河南南阳),镇守南土。四年后又改任大将军,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屯兵长安 (今陕西西安市),与蜀相诸葛亮周旋争斗。青龙四年(公元236年)率军远征辽东,平定了公孙渊的反叛。齐王曹芳登极,司马懿任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曹爽共执朝政。嘉平元年 (公元249年),他用计谋除去曹爽兄弟,遂独揽曹魏朝权。三年后病死,时年73岁。葬于河阴 (今河南偃师市东) 首阳山。
建安年间,司马懿作为丞相府掾属,协助曹操处理军务,“每与大谋,辄有奇策”,表现了非凡的智慧和才干。为了能长期在江淮间与孙吴的军队抗衡,他向曹操建议实行军队屯田,令士兵“且耕且守”,以解决军粮问题。曹操采纳了这项建议,让士卒务农积谷,“国用丰赡”。建安二十四年,蜀将关羽围攻襄樊,“威震华夏”。曹操打算将都城从许城(今河南许昌市东)迁到黄河以北地区,以避关羽兵锋。司马懿指出迁都多有不便。他分析了孙权和刘备因争夺荆州而存在的矛盾,认为二者的关系是“外亲内疏”。建议曹操利用矛盾,唆使孙权袭击关羽后方,以解樊城之围。曹操派使者到东吴,孙权果然派吕蒙袭破公安(今湖北公安县西北),关羽被俘身死,汉沔地区转危为安。不久,曹操病死,朝野危惧,司马懿在洛阳主持丧事,有条不紊,内外肃然。
魏文帝曹丕在位时,司马懿担任抚军将军,录尚书事,参与曹魏朝廷大政方针的决策和实行,深为曹丕信赖。曹丕先后两次率军征讨东吴,都留司马懿镇守许都。于是司马懿“内镇百姓,外供军资”,免除了曹丕的后顾之忧。曹丕病危,司马懿又与曹真、陈群三人受顾命辅政。
魏明帝曹叡即位伊始,孙权领兵围江夏(今湖北安陆县西南),又派诸葛瑾、张霸进攻襄阳 (今湖北襄樊市南)。司马懿督诸军南讨,大获全胜。于是受命屯驻宛城(今河南南阳市),镇守曹魏南土。新城(治今湖北房县)太守孟达本是蜀汉降将,为人反复无常。又联合东吴,结好蜀汉,欲起兵叛魏。司马懿得到消息,担心孟达立即起兵,措手不及,一方面派人送书信给孟达,晓示祸福,使孟达犹豫不决,迁延时日,一方面亲率军队前往讨伐,军士倍道兼行,8天内赶到。阻击吴、蜀接应孟达的军队,攻克上庸城(今湖北房县),孟达被斩,俘获一万多人,叛乱得以平定。
太和五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亲率大军北伐曹魏。魏朝廷委派司马懿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屯兵长安,统领诸将迎敌。司马懿率领将士日夜兼程,到达汉阳 (今甘肃甘谷县东)。诸葛亮领蜀兵后退,司马懿纵兵追击,俘斩万计。青龙二年,诸葛亮又带领10万蜀兵北出斜谷,在郿县 (今陕西眉县东渭河北岸) 的渭水南原安营扎寨。司马懿指挥将士渡过渭水,背水筑垒。派奇兵出蜀军后方,小胜蜀军。他以为蜀军远道而来,利在急战,于是采取森严壁垒不与蜀军交锋的策略,静观其变。诸葛亮见多次挑战,司马懿仍不出,就送给他一套妇女衣饰,侮辱他像妇女一样胆小,魏军仍不应战。不久,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蜀军退回。兵来将档,水来土掩。司马懿率军长期与诸葛亮周旋,使蜀军屡出而不能得手,保证了关陇地区的安全。
青龙四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景初二年 (公元238年),司马懿奉命率领牛金、胡遵等将,提点步骑兵4万,前往征讨。公孙渊也带士兵数万人,在辽隧(今辽宁辽阳西) 阻击魏军。司马懿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作出向南进攻的姿态,吸引敌军精锐向南转移,暗中令士兵乘船北上,直取公孙渊的巢穴襄平 (今辽宁辽阳市)。公孙渊派兵邀击,司马懿纵兵迎敌,三战皆捷,于是包围襄平。公孙渊领兵突围,兵败被斩,魏兵班师还京。
正始二年 (公元241年),东吴兵分三路攻魏,全琮领兵攻打芍陂 (在今安徽寿县南),朱然、孙伦率军包围樊城,诸葛瑾拥众进犯柤中 (今湖北南漳、宜城蛮河流域一带)。六月,司马懿督诸军南征。到达樊城后,派轻骑挑战,朱然按兵不动。司马懿遂下令简拔精锐,申明号令,摆出不攻破敌军决不罢休的架势。吴军在夜幕下逃遁,司马懿下令追击,斩获一万多人。此后吴将诸葛恪屯皖,为边鄙祸患。司马懿又督诸军进击,到达舒城(今安徽庐江县西南),诸葛恪焚烧积聚弃城逃遁,淮南得以安定。
司马懿无论镇守一方,或者担任朝官,都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关心百姓生活。他在镇守宛城时,下令“劝农桑,禁浮费”,使南土民众悦附。回京后,又奏请明帝停修宫室,以节用务农。他在镇守长安时,组织百姓穿成国渠,筑临晋陂,使数千顷农田得到灌溉,结果粮食增收,国用充实。正始三年,他又启奏朝廷,穿广漕渠,引黄河水入汴,灌溉东南诸陂,在淮北广开屯田。又开淮阳、百尺二渠,在颍水两岸修诸陂,开渠三百余里,两万顷良田得到灌溉。形成了淮北仓庾相望,从寿阳到洛阳农官屯兵连属的繁荣景象。
司马懿的确是一个很有才干和谋略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早年“每与大谋,多出奇策”,以后长期领兵征战,平定了孟达、公孙渊的反叛,又多次击退吴主孙权和蜀相诸葛亮的进攻,保证了曹魏边地的安全。他为曹魏政权立下了巨大功勋,他采取的兴修水利、广开屯田、减轻百姓负担的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恢复,是值得人们永远称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