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性的通货膨胀
德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大约五年半以后,德国货币马克与战前相比贬值约十分之一,而以后仅在两年半以内又贬值了十分之一,而随后仅用了108天,到1923年10月,每隔8天到11天就贬值十分之一,最后马克仅为它战前价值的一万亿分之一,出现了破产性的通货膨胀。1923年11月,一个小面包值200亿马克,一份报纸值500亿马克,买一个面包或一份报纸就要装一个背袋或装一辆儿童车的钞票还不够。增加货币量的速度仍远远落后于马克贬值的速度,尽管有300家纸厂和足足两千台印刷机日夜印钞票,而纸币量仍不能满足在飞涨的物价中做买卖的需要。
通货膨胀的社会后果是经济崩溃,中产阶层彻底破产,而奸商、投机商和庞大的康采恩的设计师却积累了大量财富。这种局面对公众产生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一切没有把握,这是当时能讲的唯一的一句有把握的话。在马克垂死前六天的最后一口喘息时,鼓励了阿道夫·希特勒于1923年11月9日进行了第一次夺权的尝试。
德国货币贬值的直接原因是赤字预算,在战争期间,预算赤字已经习以为常,而以后又不断增加他们赤字额,担心再提高税收将难以收拾国内动乱的局面,日益增加的预算赤字只能由帝国银行平衡。从1920年4月到1924年3月,四个财政年度内,政府的三分之二支出是通过制造通货膨胀解决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原因是国际支付逆差,这特别是由于支付高额战争赔款造成的后果。当时协约国要求赔款1320亿马克(即315亿美元)。至于筹集这笔赔款,德国政府在相当显著的程度上采用在国民经济上非常不可靠的方法。政府没有通过提高税收,发行真正的、非通货膨胀性的公债来减少居民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而是接受帝国银行的贷款。此外,更多的长期债务也影响了下述有时间限制的支出:赔偿平民的损失,重建受战争毁灭的地区,特别是遣返军队和解散军事工业。在停火时,除了在军工厂工作的无数民工外,仅仅在军队中的德国人就有600万人,这可以衡量出涉及的范围之广。
当然,通货膨胀最根本的原因是战争造成德国的经济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口减少约565万人,其中阵亡约240万人,因出生率下降减少295万人,因死亡率高于一般水平而减少约30万人。在四年战争后,德国的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战前水平的一半,工业生产,1919年产量仅为1913年的42%。在这次大战前,国民收入估计近500亿马克,德国的战争支出估计远远超过1,000亿马克(按1913年价格计算)。按不同时期价格计算,几乎接近2,000亿马克。战争深刻地影响德国的经济,造成了崩溃性的通货膨胀。
本世纪二十年代德国马克贬值达到天文数字的程度仅仅是特殊的事件,但不能忽视它给后人的教训却带有普遍意义。它告诫人们: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流通量,这是纸币流通的规律。纸币离开了它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只是一张纸片。国家可以利用权力把过量的纸币投入流通,但不能改变纸币的本质和客观经济规律。德国的统治阶级采取滥发纸币的办法来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结果造成破产性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劳动人民遭殃,出现灾难性的经济动荡,就是由于违背了纸币流通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