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代表人物惠施
惠施 (约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10年),宋国 (今河南商丘) 人。战国中期哲学家,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惠施既是一名学者,又是一个当时颇为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在魏国,他作过魏国的宰相,前后执政达15年之久,其政治地位之高当不在佩五国相印的公孙衍之下。据《吕氏春秋》记载,他在魏国为魏惠王立新法,法成以后,向老百姓公布,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也受到魏惠王的称赞。惠施在政治方面的思想和措施大概跟法家相似,但所立新法的内容并未流传开来,效果也不见记载。然据文献记载,惠施曾是相当活跃的政治风云人物,是当时“合纵”政策的实际组织者,是主张“连横”的张仪的最大政敌。他主张联合齐楚、抗击秦国,并亲自随同魏惠王朝见齐威王,促使齐楚会盟,使魏国与齐国互尊为王。惠施从魏国的利益出发,反对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主张“偃兵”,努力使自己的国家能够在大国的相互角逐中不被兼并而独立存在。
惠施在政治上最终没有太大建树,他主要是一名自成学派的学者,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国诡辩学说的创始人。他博学善辩,和庄子是朋友,他们之间经常互相辩论。他是反传统的,常以怪说奇辞作为反传统的工具同人辩论。当时南方有个怪人叫黄缭,问惠施天为什么不会塌下来,地不会陷下去,以及什么是风雨雷霆发生的原因等,他 “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可见他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注重对天下万物进行研究,庄子评价他说: “弱于德,强于物”,“散于万物而不厌”,“逐万物而不反”。他的著述很多,庄子称他“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但这些著作基本上全部散失了,只留下些言行片断,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其中《庄子·天下》篇中记述较多。从现存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惠施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在当时的名辩思潮中,是主张“合同异” 的,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都是相对的,而他们的同一性则是绝对的,最后归结为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思想。他有不少命题揭示了事物的矛盾统一,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但不少时候又过分夸大了事物差异的相对性,从而沦入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惠施的学说多已失传,只为后人留下了10个结论性的命题,即《历物十事》,保存在《庄子·天下》篇中。他的观点的大意是: 大的东西同时是小,小的东西也可以同时是大。一个事物的兴盛,同时也是它的衰败。一个活生生的东西,同时也正在走向死亡。每个东西同一切别的东西都有分别,同时一切别的东西也都同它有着联系。要泛爱万物,整个天地都是互相联系着的,如同一个人的身体一样。其主要命题有: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是惠施对宇宙万物“大”、“小”两个方面的高度抽象。在他看来,“至大”是没有外部的,它无所不包,实际是无限大; “至小” 是没有内部的,小到不能再分割,实际是无限小。惠施的“至大”与“至小” 的说法,代表了当时哲学界对无限大和无限小这一对哲学概念的认识水平,在我国古代人类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好比一个人向远处看,天地相接,因而看起来天与地是一样的低。又如高原上的湖泊看起来与平原上的高山一样高,因而 “山与泽平”,以此说明事物的高低、上下的区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他的这一命题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但“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是有一定范围和条件的,惠施不讲条件,就不免陷入相对主义的泥坑。
“大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事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惠施所说的“大同”是指同类事物之间,“小同”是指异类事物之间,大同则有小异,小同则有大异,所以 “大同” 与“小同”是有差异的,这就是小同异。但从整个宇宙来看,万物都是天下的一个事物,这就是“毕同”,但分开来看,万物又名不相同,这就是“毕异”。宇宙万物的这种都同又都不同就是“大同异”。“大同异”实际是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惠施从中看到了宇宙万物都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异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合同异”是当时思想界和后人对惠施学说的高度概括。他所代表的“合同异”学说,是由片面的分析方法、主观的唯心理论与相对的折衷主义三者结合而成的体系,其中不乏辩证的因素,但最终成为中国诡辩主义学风的起点。可这些都改变不了惠施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的代表和著名思想家这一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