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王振是怎样专权的
明朝的宦官专政,是从王振开始的。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起初由儒士为教官,因九年无功,当谪戍。适逢皇帝下诏:“有子者许净身(阉割)入内”,王振遂自宫入皇宫,教宫人读书,宫人称他王先生。王振为人狡黠,既有官场周旋的经验,又会舞文弄墨、玩弄权术,受到宣宗的信用,命他侍太子朱祁镇读书,太子对他非常“敬惮”,他很快当上了宣宗的近侍司礼监太监。
宣宗死,英宗朱祁镇年仅十岁,不敢呼其名,而叫先生。王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谋取权力,便伪装忠正,玩弄权术,耍小聪明,取得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及当权者张太后的好感和信任。有一次,英宗与小宦官在宫庭内击球,王振当即制止,第二天早晨,乘英宗在内阁便到阁中跪奏说:“先皇帝为一球子儿误天下,陛下复踵其好,如社稷何!”(《罪惟录·王振传》)装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使“三杨”深受感动,感叹说:“宦官中宁(乃)有是人(这样的人)!”王振每次到内阁去传旨,总是立在阁外,不敢入,装出谦恭谨慎的样子,因而取得“三杨”对他的好感。以致“三杨呼入坐以宠异之,振自是权侵重”(均同上)。
张太后本来对王振存有戒心,英宗刚即位。张太后就把重要辅臣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尚书召来,对英宗说:这五个大臣是先帝选留给皇帝的,“有行必与之计。非五人赞成不可行也”(《明史纪事本末·王振用事》)。接着又召来王振,厉色说:“汝侍皇帝多不律,今当赐汝死”。“女官遂加刃振颈”(同上)。经过英宗和在场大臣跪请,张太后才宽免了王振,但规定今后不准他干预国事。王振便设法争取张太后对他的信任,他察言观色,寻找时机,在张太后面前表现自己的忠心和才能。正统四年(1439),福建按察佥事廖谟杖死驿丞。驿丞是杨溥的同乡,佥事又是杨士奇的乡里,杨溥欲为驿丞报仇,要处死廖谟。杨士奇则袒护廖谟,要以“因公杀人”论处,彼此争议不决,而请求张太后裁定。太后感到棘手,王振便乘机进言太后:“杨士奇、杨溥二人都偏袒乡故,“抵命太重,因公太轻,宜对品降调”(同上)。太后按照他的意见处理,将廖谟降为同知。张太后见他很会处理事情,又能“秉公无私”,便对他逐渐信任,并渐让他参预朝事。
在王振钻营谋取当政者信任的同时,还暗地里勾结内外官僚,窃取权力。英宗即位半年,张太后命王振偕文武大臣阅兵于朝阳门外,王振谎报其私党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的骑射是第一名,被破格提升为都督佥事。王振为抑制三杨的权力,自己专权,便在内阁安插了曹鼐、苗衷、陈循、高谷等人为阁臣,以分其权。还矫旨起擢谄媚王振的工部郎中王佑为工部右侍郎。而对那些不奉迎他的正直官吏,则衔恨打击。王振权势逐渐大,以至英宗都怕他几分。正统六年(1441)十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的修建工程完竣,宴请百官。按照明朝的礼制,宦官既是很受尊崇,也不得参预王庭的宴会。但是英宗怕王振不满意,就派人去看王振在干什么。来人见王振正大发雷霆,并自比周公说:“周公辅成王,我独不可一坐乎!”(《明史纪事本末·王振用事》)英宗听说后,就让人打开东华门的中大门,让王振自由出入。王振参加了宴会,百官也赶忙来迎谒。王振大悦。
正统七年(1442)十月,张太后病死,三杨或老、或因事不出,或年老势孤,王振更无所忌惮,竟然把明朝的老祖宗朱元璋在宫中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禁碑搬掉,而我行我素了。从此,王振独揽大权,广植私党,胡作非为,惑乱朝政,危害国家,并招惹了瓦刺的侵扰,还挟英宗亲征,败坏军事,导致土木之败,英宗被俘,瓦剌长驱直入,进逼北京,明朝政权岌岌可危。他自己也在土木之役中被杀。
不难看出,王振是个阴谋专权的政治扒手,当时当权者被他的伪装、粉饰所蒙蔽,使他专权的阴谋得逞,开了明朝宦官专权之端,祸害了国家。所以一切当政者,必须善于识别身边这类人的伪装,看清他们的本质,尽早清除,以免贻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