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诗的佚失
《诗》是我国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陆续产生的诗歌的总集,包括西周以来的庙堂祭祀诗、朝会宴享诗以及各国民歌等。春秋末年孔子对《诗》进行整理,使它成为儒家“六经”之一,后人称《诗经》。秦始皇时焚书坑儒,《诗经》也在被焚之列,险遭毁灭。
汉初,统治者认识到了儒教对巩固封建政治的作用。惠帝时废挟书律开书禁,朝廷派人搜求并写录古籍,一些先秦古籍陆续被发掘。最早出现的经籍是儒生们在口耳相传中传下来的,朝廷立官学传授,整理出写本,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写,称今文经。今文《诗经》由于传授者和搜集者的地区和时间不同,又由于在过去口耳相传中记忆差异或口音不清,因而出现鲁、齐、韩三家抄本,其中文句和解释互有差异。后来在孔府的夹壁中又发现了一些经籍,用篆文书写,称古文经。古文经开始时不受统治者重视,由私学传授。古文《诗经》由于经过毛苌、毛亨的整理,故称毛诗。
西汉时,三家诗一直居于正统,而毛诗处于被压抑的地位。东汉前期,今古文两派继续斗争,但古文经学简明易学,没有穿凿附会的迷信成份,影响扩大,章帝时取得了公开传授的地位。到东汉末年,郑玄为毛亨的《毛诗训诂传》作笺注,以毛诗为本,笺注中也采用了一些三家诗说,实现了《诗经》研究中今古文经学的融合。郑笺一出,确立了毛诗的正统地位,三家诗从此渐渐亡佚。齐诗由于内容空虚,章句烦琐,东汉末便已亡佚。鲁诗著作在西晋失传,仅存二百余字的残碑一块。韩诗多流传于燕赵地区,到北宋才亡佚,现仅存《韩诗外传》,已不是传诗人韩婴原著。
从南宋开始就有学者开始搜辑三家诗的佚文、遗说,南宋末年王应麟的《诗考》是开山著作,明代何楷的《诗经世本古义》继续有所搜获。清代考据学盛行,范家相、丁晏等人先后补辑《诗考》,陈乔枞的《三家诗遗说考》已经搜辑寻遍五书。王先谦著的《三家诗义集疏》,是搜辑三家诗遗说的集大成著作,凡古籍中引录的三家诗遗说都已辑录。
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基本上都是毛诗系统。三家诗保留了和毛诗不同的文字、读法,文字训诂和内容解释也有很大不同,为我们研究《诗经》、洞悉《诗经》全貌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不管后人作了多少辑佚工作,佚失的依然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