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不出去的姑娘
故事发生在1975年秋,四川的一个偏僻山村,老农许茂和他的几个女儿一起生活,“女大当嫁”,可道路并不那么平坦,老汉的坎坷经历和女儿们的婚姻大事,吸引了千千万万读者和观众。
周克芹的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于是,电影制片厂纷纷要把它搬上银幕。
还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来得热烈,由著名导演王炎编导的同名影片,集中了当时影坛上著名的受观众欢迎的演员:李纬、张金玲、李秀明、刘晓庆、李凤绪、杨再葆……影片确实拍得精彩,在1981年出产的影片中当之无愧地可谓佼佼者,李秀明因饰演女主角四姑娘还得了“双奖”(百花奖和金鸡奖)。
八一厂的拍摄陈容丝毫不弱,旗鼓相当,与北影唱起了对台戏,也把小说搬上了银幕。从艺术质量上看,在当年的影片中算得上是上乘之作。但与北影厂的影片角逐中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奇怪的是,峨眉电影制片厂继北影、八一厂之后,又把小说改编为影片《四姑娘》。三部影片三个四姑娘,原本是一人,可命运大不相同,可怜的峨影四姑娘无人问津,遭到“嫁”不出去的凄惨命运。据说《四姑娘》到了丹东,18家影院同时上映,为她“招婿”,可只卖出一张票;《四姑娘》又“嫁”到广东,可人家不许进门,只得又悻悻地回到娘家,其实,在娘家也不受欢迎,影院门前冷落,观众廖若晨星,为之叹息的不是观众,而是编导演和峨影厂的领导们。
症结何在?一句话:重复拍摄。
据说,《四姑娘》在投拍之前就有不少人反对这种做法,因为投拍一部象《四姑娘》这样的影片,少则几十万人民币,多则上百万,眼睁睁地看着这巨款付之东流,谁不心痛呢?
我们的“国情”还不允许这样一部小说多种影片版本的情况存在。重复拍摄就必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有几个观众想在看了北影的“四姑娘”后再去看八一厂的“四姑娘”,意犹未尽,又去一睹峨影厂《四姑娘》的风采呢?
可能撞车的需在投拍前的创作计划会上统一协调,几个厂都想拍某题材的片子,比一比谁的条件更适合就让给谁,不然只能是两败俱伤。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来看,三个厂都拍,吃亏的绝不仅是峨眉厂,就是对占了上风的北影厂来说,实际上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都受到影响。至于有意竞争,那也是没必要的。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本是好事,
但仅仅局限在与别人争一部小说的改编权或争同一题材上,实际上往往带来两败俱伤的可悲结果。西影厂的《川岛芳子》和北影厂的《风流女谍》取自同一人物,又是同期上映,便是例证。电影片如此,电视剧撞车的事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