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一贯制的经济发展模式

五十年一贯制的经济发展模式

拉丁美洲国家素来是发展中国家中较发达的地区。阿根廷1929年的人均收入达到法国的水平。9个拉美国家(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墨西哥、秘鲁、乌拉圭和委内瑞拉)1950年人均收入超过芬兰、奥地利和意大利,智利居于西班牙之上,墨西哥接近西班牙,多数拉美国家超过希腊、葡萄牙和土耳其。到1960年这些国家仍有一些在日本之上或不相上下。但到1985年,上述9个拉美国家的人均收入只有日本和中等欧洲国家的1/3甚至更少,只及地中海国家的1/2。1989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400美元,巴西只有2,540美元,阿根廷为2,160美,墨西哥为2,010美元。与东亚相比,拉美明显地落后了。1965—1989年期间,东亚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5%,拉美国家仅为1.9%。拉美在世界出口中的比例也从1950年的10.9%,1960年的6.7%降到1980年的4.6%和1989年的3.3%。

拉美的落伍,同它推行的进口替代发展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拉美这一发展模式,产生于本世纪30年代,成型于50年代,60年代中期曾有局部修正,经过1974—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依托于大量借贷外债而一直维持到1982年9月墨西哥爆发债务危机。在将近50年的漫长岁月里,这一模式的弱点和弊端日益暴露,但拉美许多国家没有对这一陈旧的发展模式实施大胆的变革。

进口替代模式曾经对拉美各国的经济发展起过推动作用,但自60年代中期起,随着科技革命日益深入和经济国际化趋势的高涨,它束缚着拉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①强调保护主义,缺乏竞争意识。它偏重于向本国制造业厂家提供特殊优惠,对与之竞争的进口产品设1/2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保护国内工业部门的相对价格。在“温室”条件下生产出来的本国制成品不仅成本高、质量次,难以打入国际市场,而且为了维持它的生存和发展不惜从国外进口大量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消耗了大量外汇。由于提供外汇的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发展速度滞后于消耗外汇的进口替代工业部门的发展速度,拉美的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只能靠借贷外国资金来弥补。

②低汇率政策造成价格扭曲。它长期采用行政手段使汇率背离了以购买力为基础的货币交换比例,造成本国货币定值过高。这种做法既刺激了高消费,又带来了通货膨胀。本国投资者因害怕贬值将大量资金转移到境外。整个80年代,拉美外逃的资金在2,000—2,200亿美元左右。

③过度的国家干预。拉美各国政府的经济职能从主要是间接干预发展到直接干预,从一般的调控发展到超常干预,从介入市场发展到几乎取代市场。许多拉美国家成为本国基础工业和生活必需品生产的直接投资者和雇主。除了社会主义国家,拉美建立的国营企业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令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望其项背。然而,大多数这类企业靠亏损经营维持生存和发展。拉美7个国家国营企业的赤字在70年代中期占公共部门赤字的1/4,1980—1981年增至1/2。

到1982年9月拉美各国先后陷入一场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之后,它们才痛定思痛,深切地感到必须对原有的发展模式进行结构性的改革,舍此别无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