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会考制度的弊端
1932年5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学生毕业会考暂时规程》,规定:“各省县市教育行政机关为整齐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普通科学生毕业程度及增进教学效果起见,对于所属各中小学应届毕业经原校考查及格之学生举行会考。”1934年4月,教育部又公布了《师范学校学生毕业会考章程》,要求各地严格执行。实行毕业会考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划一毕业生的学业成就水平,督促各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本来是一项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措施,却由于实施不当,结果适得其反,引起了教育界人士及在校学生的反对。1936年,中国教育会天津分会进行一次调查,发现初中毕业生中反对毕业会考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5%;高中毕业生反对毕业会考的占62%,于斯足见,毕业会考制度不得人心。
具体说来,毕业会考制的弊端有以下三点:
1.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实行毕业会考制度以后,凡毕业学生都必须参加两次考试:一次是学校举行的毕业考试,及格之后,才取得毕业会考的资格。第二次是参加毕业会考,会考再及格后,才能获得毕业的资格。如果谁要升入上一级学校,还要参加第三次考试,即升学考试。这样会考就成为能否毕业升学的关键,于是各中小学为迎接会考,纷纷增加平时考试:小考、月考、季考、期中考、期末考、名目繁多,一齐压向学生,致使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学生接二连三地考试,整日处于极其紧张的状态之中,其身心健康必然受到严重损害。
2.扭曲了考试的作用
一般说来,考试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检查学生学习的质量,使学生从中发现不足之处,以便在日后学习中加以弥补;二是评估教师教学效果,以督促其改进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实行的毕业会考制度适得其反,根本达不到划一学生毕业程度的目的。因为我国幅员广大,学校众多,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量,文化传统与教育水平也不一致,试图用毕业会考来划一毕业生学业水平,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主观主义作法;另一方面,毕业生穷于应付考试,就不得不放弃非必考科目的学习,把精力集中在必考科目上,同时各校为顾及声誉,由教师给学生押题,甚至在考场弄虚作假,如此会考,岂能反映出毕业生的实际水平?
3.忽视基本的教学工作
毕业会考制度的初衷是好的,想通过考试督促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仅仅用考试压学生并不能达到目的。欲增进教学效果,需要从教学工作入手。教学质量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教学工作本身来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设施设备等四个方面。使四个方面都处于最佳状态,并使其间形成最佳的联系,教学质量才会有所提高。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忽视教学工作过程,而追求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有悖于教育理论的,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