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谏言受刑

司马迁谏言受刑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市东北),他是太史令(管文书、典籍、写史、天文历法的官)司马谈之子。可马迁从小随父亲学经史,十岁读古文,二十岁随父到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从董仲舒、孔安国学习研究,博通群书。他曾作广泛漫游,到南郡(今湖北今陵)、长沙(今属湖南),凭吊屈原遗迹。游庐山(今山西九江南),至会稽(今浙江绍兴),考察大禹治水功业。在姑苏(今江苏苏州),游览春申君的宫室遗迹。到淮阴(今江苏清江西),访问韩信故里。在曲阜(今属山东),参观孔子庙堂、车服、礼器。到刘邦起兵的沛县(今属江苏)等地,访问萧何、曹参、樊咐、腾公的故家和事迹。回长安后,做郎中官(皇帝的侍从官)。他三十五岁,受汉武派遣到西南去视察和安抚,到过邛(Qiong穷)、笮(Zuo昨)、昆明(上三地今属四川西部和云南保山、腾冲一带)。还常随武帝巡狩,熟悉了各地名胜古迹,收集了占代许多文物史料和历史故事,考察社会风俗和经济情况,为以后写《史记》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

他父司马谈死,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做太史令,更有机会多读皇家保存的图书典籍,学识更加丰富。太初元年(前104),他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改革历法。他父司马谈临终前嘱他写史,这年十一月,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谏言李陵以五千兵远征匈奴有功,矢尽道穷、救兵无援被俘,说了几句公道话,触怒汉武帝,犯了诬上的死罪。汉法,死刑有两种减免:一是用五十万钱赎罪;一是受宫刑。司马迁无钱赎罪,也没人出钱帮助,他只得忍受腐刑。这对人体和精神不但是最残酷的摧残,对人格也是极大的侮辱,司马迁悲痛欲绝,甚至想自杀,但是他感到“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这样死去,谁来继续完成撰定《史记》的工作呢?他之所以含垢忍辱地活下去,就是化悲痛为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力量,一定要发愤把《史记》写完。

太始元年(前96),司马迁受大赦出狱,汉武帝任他为中书令(掌传宣诏命》。此后,他把心中的愤懑全部倾注到《史记》中去。征和二年(前91),《史记》基本完成,共用十八时间。司马迁约在汉武帝末年去世,由他的外孙平能侯杨恽(yun运)在西汉宣帝时把这部历史名著公布于世。原称《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名《史记》。这时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典范。

司马迁称良史之材,为人公正,以申辩李陵事而遭腐刑。他忍辱不死,就为写成《史记》,此书留传后世,影响很大。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发愤著书的典范。然而其遭遇岂不令人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