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帝国的统制经济

希特勒帝国的统制经济

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把国民经济引向军事化的轨道,建立起国家管制经济的庞大机构,随之垄断资本家也乘机发财掠夺人民。在发动战争的法西斯德国,国家对经济的统制既最早也最严格。希特勒说过:“不能用和平的方法取得的东西,就用拳头来取”。国民经济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法西斯暴力拳头袭击的目标。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当政府总理后,为了对内加强剥削,对外侵略扩张,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使国民经济走上了军事化的道路。同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地发展起来。

为了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德国政府极力扩大军费支出,使德国垄断资本在军事订货的喂养下急剧膨胀起来。在1932年,希特勒上台的前夕,德国的军费支出仅为6.7亿马克,约占国家预算支出的十分之一和国家收入的1.5%。而在希特勒上台之后的193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的1939年期间,德国的军费支出竟多达400亿马克以上,按六年平均,每年超过65亿马克,相当于以前的近10倍,其占国家预算支出和国民收入的比重,则分别提高到了40%和10.6%。

政府的军费支出带来的大量军事订货,成了垄断资本乘机发财的宝窟。仅德国最大的军火康采恩克虏伯公司,在1933—1939年期间接受的军火订货,就从930万马克猛增到了14,500万马克,增长近15倍,而其所获得的利润则从650万马克增加到12,2000万马克,提高近18倍。

为了加强军事生产,德国政府还通过一系列政策法令,把劳动力、资金、原料和设备等等优先供应给与军需生产有关的部门。军事工业部门迅速发展起来,其增长速度比起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来要快得多。在1933—1939年期间,德国的军火生产增长了11.5倍,而消费资料的生产仅增长了43%,连半倍都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德国1939年的军火产量,竟是美、英两国之和的1倍以上。

为了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德国成立了一系列经济调节机关来主管其事。1933年,最早成立的最高中央调节机关为帝国经济部。在帝国经济部之下,设有各种专业管理局,以分管各工业部门和农业、市场、物价、对外贸易等等。1934年,德国又按部门和地区分别成立了两类经济调节系统。第一类系统,采取组织经济集团的形式,分四级进行管理。最上面的一级,是工业、商业、银行、保险、动力和手工业6个集团;第二级是这6个集团下属的44个经济集团,第三级是44个经济集团管辖下的350个部门。第四级是640个专业经济集团。第二类系统,按地区进行调节的机关是各省的经济厅,全国共有18个。省经济厅之下,则为市和区的分支机构。这两类经济调节系统,都统一于帝国经济部下设的全德经济院管辖。此外,在帝国经济部下,还有一个“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其职责不是“管理,而是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

1936年,德国法西斯为了进行全面备战,制订了一个“新四年计划”。戈林就任“四年计划全权督办”。他又另外设立了一整套的经济调节机构,称之为“执行四年计划全权机关”。从此,出现了两个平行的中央经济调节系统。这反映了法西斯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争权夺利。

在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过程中,德国“国有”的股份资本由29亿马克增加到36亿马克,在全国股份资本中“国有”部分所占的比重则从13.2%提高到了17%。加上由国家全部掌握在手的铁路、邮政等等部门,“国有”垄断资本的总额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20%以上,达248亿马克之巨。

为了加强垄断,满足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需要,希特勒还实行了强制卡特尔化的政策。1933年7月,德国颁布的“卡特尔条例”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的卡特尔;一切卡特尔都有权限令没有参加卡特尔的企业合并进来,任何反对这种规定的局外企业,卡特尔可以拒绝承认它们,从而剥夺了它们得到原料和商品供应的权利,使它们无法继续生存。这实际上是宣布给不参加卡特尔的企业以死刑。在这种情况下,各类企业只好加入卡特尔,卡特尔的数目因之急剧增加。1936年,德国的卡特尔已多达2,500个。

希特勒帝国统制经济的前因后果,给人们留下以下的启示:战争加强了对经济的统制,而经济统制又支持了战争。战争使垄断资本家发财,而垄断资本家则倍加厚爱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