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歧途的张资平

走入歧途的张资平

张资平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人占了两个第一:写了中国现代第一部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长篇小说数量(章回小说不在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名列榜首。就是这样一个起步不错的小说作家,最终却走入了创作和人生的歧途。

张资平1895年生于广东梅县,父亲是个仕途不济的秀才,家境十分贫困。但张资平从小聪明好学并成绩优秀。1912年,他牺牲了二元毫洋做报名费,击中千分之二十的目标,考取了新政府第一批留日学生。在日本帝国大学预科学习期间,张资平就开始了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的创作。1918年他在留学生爱国运动中罢课回国,与郭沫若一同发起成立创造社。张资平早期小说的主要思想倾向是健康、爱国、同情弱小的。《冲积期化石》很大程度上带有自传色彩,围绕一个广东乡间少年成长为留日学生的过程,反映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揭露了教会的伪善,表达了同情弱小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结构严谨、文字生动,艺术性较高。但很快,他就根据庸俗大众的需要,而给自己“造了一个卑下的低级的趣味标准”,开始了两性纠葛的描写。初期他描写两性关系的小说还提供一些社会问题,但“性生活的观察渐渐引他入了歧路”。1928年,张资平来到上海,因与创造社宗旨背离而疏远了创造社。他给自己建起小洋楼,一面做书店老板,一面在安逸的生活中,以三角、多角恋格局为模式,“批量生产”了大量反映“小资产阶级的无聊的叹息和虚伪的两性生活”的小说。虽在1929年发表文章表示要“转换方向”,但除自传式的《脱了轨道的星球》外,不但并不见“转换”,而且在模式化的粗制滥造方面变本加厉,在创作的歧途上越走越远。

上海沦陷后,张资平屈膝事敌,参加了汪伪政府,堕落为汉奸文人。他积极参加汉奸文化活动,于1941年任反动刊物《中日文化》主编,发表反共汉奸言论,鼓吹“中日亲善共荣”。直至1944年,张资平一直是汪伪文艺界的“著名人士”。抗战胜利后被逮捕。解放后,张资平除翻译了一些自然科学著作外,在文学上再无成就。1959年12月,病死于安徽劳改农场。

作家的创作之路总是和他的人生之路相一致的。从“五四”时期倾向进步的作家到堕入反动汉奸的泥坑,张资平一生的道路值得人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