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反思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反思

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1371—1435),从1405年到1433年,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横渡印度洋,经波斯湾、红海沿岸到达非洲东部赤道以南的沿海地区。前后到过30多个国家,历时28年。仅第7次航海,就有27800余人,大船62艘,中小船100多艘。大“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能载500人,甚至达千人。可谓“体势巍然,巨无与敌”。其他几次,也是大小船百余只,随人员近3万。这么浩浩荡荡的队伍,需要严密的组织和分工。一般分为5个部分:①使节及随负;②航海技术人员;③财经贸易人员;④军事人员;⑤其它人员。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航船。造船、修船及设计、施工、精确程度,已创造了世界木船造船史的奇绩。从航海时间表、船行路线和航海记录可知,郑和船队已经掌握东南亚、印度洋的气压变化和季风规律。在航海技术方面,他们已把地文航海、天文航海、罗盘指向、测量水深及底质等有机结合起来,把航海技术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航海装备上看,已把当时的很多创造发明用于航海如罗盘仪、风帆、火药武器等。

晚于郑和几十年的“地理大发现”其规模和技术水平与郑和航海相比,则远远逊色。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美洲航行,只有3只帆船,90名水手,最大的“圣玛利亚”号,只有250吨,相当于郑和大船的1/10。而且,航行不到1个月, 一条船就被大海吞噬,另两条船也屡出险情,千疮百孔,勉强到达美洲。1497年,达加玛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时间比郑和横渡印度洋,到达东非,晚了80多年,达伽玛的船队也只有4条帆船,160人,最大的船,还不到25米长,总吨位不到郑和一条大船的1/8。当伽玛的船队返回里斯本时,只剩下2只帆船,7、8个人。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也只有5只帆船,265人。总吨位只有郑和一条大船的1/5。这支船队返回西班牙时,只剩下一条船,18人,麦哲伦本人也死在异乡。

郑和航海船队的规模和当时已达到的科技水平,使哥伦布、伽玛和麦哲伦的航行,显得黯然失色。若以他们各代表的“地理大发现”,对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伟大历史作用,又使郑和航行无法与之相比。正如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固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远远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本来,在郑和航海之后,只要再继续努力,进一步发展航海事业,就能够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和产生深远影响,达到马克思所说的高度。可是,当时并没有这样做。而且统治者大加限制,甚至销毁郑和的航海档案。本来,在郑和航海基础上,百尺杆头,再进一步,就有可能先于欧洲人导致地理大发现的宏伟壮举,但是,却没有做到。中国固守传统观念的锁国意识,把人们思想束缚在农业文化之中。而欧洲则通过海外贸易,掠夺财富,进行野蛮的资本积累。本来,在郑和打通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就应该继续加强国际贸易与交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但统治者却坚持“重农抑商”“实行海禁”,缺乏经济意识和动力。而欧洲则以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为动力,进行大规模地海外殖民活动。

恩格斯说:“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传统观念和小农经济,只能阻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学振兴。传统观念,必须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