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生前改革、死后抄家
明朝中期以后,吏治腐败,财政窘乏,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明王朝危机四伏,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必须寻求一条自救道路,张居正的改革就是在这时应需而生。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人。他门第寒微,历经科举考试,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任首辅(宰相)十年,辅助十岁小皇帝明神宗,推行新政,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人们称誉他是“起衰振隳(hui灰)”的“救时宰相”。
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主要是:
1.整顿吏治:制考成法,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旨意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提高内阁实权。提拔新生力量,淘汰没有才德的官吏。
2.清丈土地:明贵族有皇庄、王庄等庄田,又经常强取豪夺,侵占民田,土地高度集中,农村破产,人民贫困,影响田赋收入。丈田把贵族侵占的田地,改为纳赋税的民田,增加了国库收入。
3.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计算缴纳,大大简化征收手续。这使没有土地的农民解除劳役负担;有田的农民能用较多时间种地。而且徭役改征银两,农民能自由地离开土地,可给城市手工业提供劳动力。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对工商业发展也起积极作用。还使官吏不敢与豪强地主通同作弊扰民,任意对农民勒索,田多大户,增加负担。缓和矛盾,挽救危机。
4.兴修水利:明中期以后,黄河不断决口,淹没田地房屋,冲淤运河,阻塞漕运。张居正派黄季驯治理黄河,疏浚旧河,畅通运河,减少人民由于水患而遭受到的损失与痛苦。
5.巩固边防:在辽东(约今辽宁省大部),张居正以李成梁为统兵大员,主攻战;在蓟门(约今河北长城内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及天津市以北一带),以戚继光为统兵大员,主力守;在宣化(今属河北)大同(今属山西)一带,以王崇古、方逢时为统兵大员,主通贡。张居正执政期间,辽东和蓟门方面都守御得很好;宣化、大同方面,和蒙古俺答的关系也处理得当。蓟门是京师屏障,军事要冲,更为重视,戚继光守卫蓟门的山海关等处,训练兵士用战车、步兵配合骑兵作战,防守十六年,确保京师安全。
张居正与志同道合者的改革措施,缓合了阶级矛盾,缓解了统治危机,客观上对广大民众也有利,使明朝统治暂时安定,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因为改革触犯了官僚、地主们的切身利益,他们恨之入骨。张居正病死,官僚、豪强、大地主们立即反扑,实行报复。张居正的官爵和封号被撤销,满门被抄家,长子被逼自杀,家属被关闭饿死者十多人。改革措施被废弃,改革人物如戚继光等被贬斥,大地主、大贵族势力的封建顽固派又掌权,劳动群众生活更痛苦,农民起义时生,形势急转直下,明朝在无可挽回的危机中逐步崩溃、灭亡。
张居正改革有利国计民生,但触犯权贵,潜伏祸根,死后被抄家满门。这启迪后世,要消除隐患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