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原文与翻译、赏析
力扬
三月的天空是海洋的蔚蓝,
告知季节的布谷鸟在殷勤地呼唤。
迎接着的水田像无数的湖沼,
在这清晨向我们展开赤裸而丰美的土壤。
由于它的哺养,
我们才战胜了饥寒;由于它的哺养,
我们才有欢乐的歌唱。
在大地刚苏醒的时候,
我们就从垫着谷草的床上起来,
戴上手编的草帽;卷起衣袖和裤管,
带着种子走入亲密而腻滑的水田。
我们播种,
呼吸着温暖的阳光;我们播种,
前额上淌着汗珠。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呢?
因为一粒种子播在土地上,
我们将收获着千百颗的谷粒。
看着那金色的种子带着我们的希望,
在耀闪的阳光中撒落,
我们又是感觉到怎样的快乐,
怎样的美丽!
但在那辽远的被敌人践踏着的国土上,
我们是不如此播种的——在那里,
我们用血来播种,
用生命来播种,
用斗争来播种。
而收获的是——我们来日的幸福和自由。
【赏析】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的1940年春季。当时,诗人居住在距重庆不远的四川巴县。这里是抗战的后方,虽然远离战火纷飞的前线,勤劳的人民辛勤地耕耘在和平的土地上,然而诗人却从未忘记前方为了和平与生存英勇战斗的军民。
翻开中国的历史,在国家危亡之际,有无数诗人写下过抒发家仇国恨的诗章。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辛弃疾也留下了“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的诗句。古人的诗中,大多流露出对故国绝望的悲鸣,而力扬的这首诗却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从人民的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希望。
诗的前三节,为我们描绘出祖国富饶而美丽的景色。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天空海洋的蔚蓝,自由的布谷鸟尽情歌唱,土壤向人们敞开肥沃的胸怀,一切都是这样的清新可爱。祖国的土地哺育了数千年的中华儿女,帮助人民战胜了无数次的饥饿、灾难,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片土地,我们才会舒畅地欢笑,诗人怎能不为中华的土地而自豪地歌颂呢!
从第四小节到第七小节是这首诗的重心部分。诗人吟咏着我们这个勤劳纯朴、热爱自己土地的民族。我们的人民住的是谷草垫的床铺,戴的是手编的草帽,走在自己的田野里感觉是那样亲密。我们的民族是个善于为播撒下种子而辛勤劳动的民族,因此也满怀希冀地盼望着丰收的喜悦,这便是我们勤劳人民的性格。
诗人这一层刻画让人们深深地体悟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天性,而这种天性恰恰又会转化为人民行动的力量源泉。到此,诗人很自然地把笔转向民族抗战的主题。在与侵略者进行的血与火的搏斗中,我们的人民怀着与播种时的同样希望,执着地追求最后的胜利。因为诗人坚信,既然我们的民族这般热爱自己的土地,这般勤劳地工作,渴望收获,那么,这个民族一定会从侵略者的铁蹄下夺回自己的幸福和自由的。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寓精髓于质朴之中的特点。诗人通过“播种”这个平凡的生活场景,找到了我们民族生存的信念和力量,诗人所展开的联想凝结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