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原文与翻译、赏析
辛弃疾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①。舞榭歌台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想当年、金戈铁马⑤,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⑥,封狼居胥⑦,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⑧,一片神鸦社鼓⑨!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⑩?
【注释】 ①孙仲谋:孙权,字仲谋。②舞榭歌台:表演歌舞的楼台。榭:台上的房屋。③风流:指繁华景象和英雄事迹的流风余韵。④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⑤金戈:金属制成的武器。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⑥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即刘裕的儿子)的年号。草草:马马虎虎。⑦封:在山上筑坛祭神。狼居胥:山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⑧佛狸祠:在今江苏省六合县东南面的瓜步山上。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这里建造行宫,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当地百姓年年在此迎神赛会。⑨神鸦: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神的鼓声。⑩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赵王曾派使者去探望他,想了解他还能否为赵国出力。他当着使者面吃了一斗米的饭,十斤肉,表示尚有余勇,可以为国出力。此三句意即辛弃疾觉得自己的处境比廉颇还不如,连来问一问的人都没有。
【今译】 面对着祖国美好的河山,
思绪被历史拉回了一千年!
孙仲谋呵(你曾在此建都,
打败了北方曹军,独占江南),
像你这样的英雄
如今再也找不见!
那处处楼台——歌喉多婉转,
有多少水榭——舞影正蹁跹,
同时,也弥漫着英雄创业的气氛哟,
可如今,全都被历史的风雨所吹散!
那一片普通百姓居住的街巷,
被掩没在夕阳照射下的草树之间,
听人说那儿有刘寄奴住过的房子
——在他当上皇帝以前。
想当年呵,他统率着强悍的兵马,
驰骋于万里中原,打败西秦和后燕,
真是气吞山河,不可一世哟,
简直像小老虎一般!
(古代英雄们建立的业绩值得怀念,
但,历史的教训更应牢记心间。)
元嘉年间,刘寄奴的儿子刘义隆,
听信了王玄谟的错误意见,
妄想像汉朝的霍去病那样,
在战败匈奴后,开庆功会,祭祀狼居胥山。
可是结果呢? 由于草率从事,毫无准备,
只落得一败涂地,北顾敌兵,心惊胆颤!
回想起从我南归以来已整整四十三年,
在那时,金兵妄图从扬州一带渡江南犯。
而今,我远望扬州城,轮廓依稀可见,
仿佛还能看到当年敌人的铁蹄在作践!
(四十三年了呵,四十三年,
敌人的气焰毫无收敛——)
你看那,对岸佛狸祠下,祭神锣鼓喧天,
争吃祭品的乌鸦在空中来回盘旋!
此情此景,岂能熟视无睹,
实在受不了哟,真是令人心酸!
抚今思昔,不禁想起廉颇老将军,
当年赵王还曾派人去问他:是否还康健?
可我呢? 有谁来问过我呢?
对比之下,我的处境比廉颇还可怜!
【赏析】 这首词与前面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同是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内所作。一般视为“同一年”之作,并把《南乡子》列于本首之后。然深察两者不同之感情色彩,联系作者在镇江任内的经历,不难看出两者是在不同的境遇里发出的不同心声。辛弃疾于1204年3月到任,曾在职权范围内积极从事武备并制定长远规划,可是到1205年3月,刚满一年,朝廷就给了他降官的处分。三个月后,又改任隆兴(今南昌市)知府,在他尚未到任之时,又因有 “谏官弹劾”,把新任命也撤回了。显然,这一切都是“抗金速胜论”者韩侂胄等人排斥异己的勾当。根据作者这一段遭遇,不难推断,情调较为乐观昂扬的《南乡子》当是作于刚到任之时,而这篇充塞着沉郁抑塞之感的《永遇乐》应是他1205年3月被降官到1205年7月实际离开镇江这期间的作品。
起句 “千古江山”,下笔奇突,在“江山”之前冠以“千古”,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古今兴亡的历史氛围中去了。“千古”有二层意思: 一是泛指江山之古老; 二是这词里提到的第一个历史人物孙权,在京口建都(后迁都建康)称帝距离此时恰巧大约一千年。一千年过去了,江山依旧,但人事全非。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如今再也找不见了。不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就是当年的繁华景象以及弥漫在京口这地方的英雄创业的气氛,一切的一切,全都被历史的风雨所吹散——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雨打风吹去”,既承上又启下。上面是就京口的一般江山形势联想到孙权,下面则就映入眼帘的具体的历史陈迹联想到另一历史人物刘裕。那沐浴着夕阳余晖的、淹没在草树之中的普通百姓居住的街巷,据说是寄奴(刘裕小名)曾经住过的地方。他小时候放过羊,砍过柴,但是后来却成就了一番英雄事业,就是在京口这里起兵的。他驰骋于中原万里之地,把南燕的慕容超消灭了,把后秦的姚弘收拾了,最后灭晋,建立了刘宋王朝。真是气吞山河,不可一世,多么虎虎有生气呵。
在缅怀了古代英雄人物之后,诗人的诗思转入当前的现实。想起韩侂胄一帮人的轻敌冒险主义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于是用历史教训向那帮人提出警告。“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是历史上因轻敌而遭受失败的一个典型战例。就是上面诗人赞颂过的那个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之子刘义隆 (即宋文帝),他在元嘉二十七年 (450年),听信想邀功的王玄谟的意见,轻举伐魏,结果一败涂地。“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据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意即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惊慌失色。这个历史教训用在这里警告韩侂胄一类人,极为妥帖。这是诗人对南宋王朝的国家命运至为关切的一种表现。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作为军事家、政治家的辛弃疾的正确预见。在辛弃疾写这词后的一年,南宋草率北代,结果大败,引起金人再度大举南侵,淮西一带相继沦陷,统治者仓皇失措,775年前元嘉仓皇北顾的悲剧,在南宋的现实生活舞台上又重演了。
诗人虽然用历史教训警告当权者不可轻易北伐,但并不是放弃收复国土的决心和信心。相反,他与投降派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紧接着“元嘉草草” 三句之后,写了 “四十三年……”六句,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诗人对四十三年来由于执行不抵抗政策造成金人气焰嚣张、国土沦失、人民遭难的偏安局面的不满。前三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是写极目北望那隐约可见的扬州城时,记起了四十三年前经过这里时的情景。那时扬州一带因受过金兵搔扰,正是烽烟遍地,满目凄凉。后三句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不忍目睹中原土地仍为敌人侵占的意思。诗人用佛狸象征金人,用佛狸祠香火之盛象征敌人气焰之嚣张。既警告韩侂胄的轻举妄动,又不忍沦陷区仍为敌人所占领。很清楚,诗人是有自己的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的。然而无奈南宋朝廷不能用人,不采纳他的把用兵大权交给元老重臣 (包括自己) 的建议,想到此,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历史上廉颇不能为赵王所用的故事来了。廉颇的遭遇固然不幸,毕竟还有人去问他一下,而自己呢? 来问一下的人都没有,这就是诗人以愤懑心情发出 “凭谁问……” 的沉痛感慨的原因所在。
这词在艺术上体现了辛词创作上的一大特点,即用典贴切,含义丰富。在词中用典,并非始于辛弃疾,然词中大量用典,确是他的首创。对此现象,前人曾有“掉书袋”之讥,意即指责他滥用书本上的材料来炫耀自己学问的渊博。不用讳言,辛词有个别作品的确用典过多,读来晦涩,艺术形象不鲜明。但从总的方面看,他用典使事,目的在于借用典故表达较为复杂深厚的思想内容。而他驾驭历史材料的能力的确是很出色的。例如组织在本词里的就有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一连串人物和事件。正是通过对他们的评价,反映出诗人坚决抗金而又反对草率从事的正确态度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的。正是由于这些典故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当读者吟咏时,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这些典故已经不是书本上的死材料,而是渗透诗人心血的、充满活力的艺术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