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二首》原文与翻译、赏析
李绅
春种一粒粟①,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②,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③,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①栗:谷物。②四海:即四海之内,古人以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故四海即指全国的意思。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③禾:庄稼。
【诗大意】 春天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可以收获上万颗粮食。尽管全部土地都播上种子,没有闲田,但是农民仍然还要饿死。
在中午时刻锄庄稼,炎热的太阳当头照着,汗水流淌下来滴湿了长满庄稼的土地。有谁知道碗中的饭食,每一颗都是辛苦劳动的结晶。
【赏析】 《悯农二首》是自唐宋以来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的名篇。这两首诗以生动的艺术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农民的辛苦。
第一首诗开头的一二句,用概括的语言写出了粮食生产的全过程:春天农民种下“一粒粟”,到了秋天收获“万颗子”。这里虽然未明写农民耕种的辛劳,但用种“一”收“万”的艺术夸张手法,便形象地写出了农民的创造性劳动,赞美了他们的智慧与勤劳。这两句诗采用对仗的句式,“春种”对“秋收”,“一粒粟”对“万颗子”,工整匀称、言简意明地勾画出了一幅春华秋实图。
诗的第三句紧接前二句进行了扩展,由点到面,三句相连,展现出全国到处都获得了大丰收,没有一处闲置的土地的景象。从“一”到“万”再至“四海”,到处是辛勤的劳作,四海皆是丰收的年景,令人欣慰,令人欢喜。
然而,获得了丰收的农民又怎样了?诗的第四句,作者笔锋一转,道出了与丰收极不相称的事实——“农夫犹饿死”。灾荒与冻饿联系在一起,人们可以接受,而丰收与饿死怎么能联系在一起呢? 正是这违悖道理的事实,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引起读者的思考。
第二首诗,开头便直接描写农民劳动时的情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在田里挥动着锄头锄地,汗水流淌下来,洒在庄稼地里。首句“锄禾日当午”点明了农民干活的时间和环境,其中已隐含了农民劳作艰辛之意,为第二句“汗滴禾下土”做了极好的铺垫。正是由于在中午烈日下,农民干活才挥汗如雨。他们为了获得丰收,忙于给庄稼锄草松土,顾不得拭去汗水,任由它们流淌,其辛勤劳动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诗正好为第一首的“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籽”做了具体、形象的说明。种一收万,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是由千百万农民用辛勤的劳动和血汗换来的。而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却被不劳而获者占有,结果是 “农夫犹饿死”。面对如此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诗人不由发出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三、四句从文字上看,虽然浅显易懂,但它的含义却是很深刻的,其中既有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有对不劳而食者的愤懑,还有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要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的真诚劝说。这两句诗,发自诗人肺腑,情真意切,虽明白如话,却意蕴深远,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这两首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五言绝句,从内容上看,思想深刻,感情真实,毫无矫柔造作之意。从艺术形式上看,语言洗练,通俗易懂,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古绝形式,运用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非常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诗题虽为《悯农二首》(一作《古风二首》),却十分符合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辞质而径”、“言直而切、欲闻者深诫也”的新乐府诗歌的创作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了李绅的质朴厚重的艺术风格,堪称唐诗中五言绝句中的优秀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