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中女·[唐]于濆》原文与赏析

[唐]于濆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于濆,字子漪,唐代咸通进士,做过泗州判官。他是晚唐的一位现实主义人,曾写过不少短小精悍、刚健质朴的作品,自称为“逸诗”,全都是古体,著有《于濆诗集》。

《里中女》是于濆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之一。“里中女”即是乡下女子。里,乡间。全诗共十四句。开篇四句,诗人运用池鱼不识海水深来兴起贫家女子不理睬富贵生活,十分自然贴切,具有民歌的比兴色彩。五、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富贵人家与桑下女截然不同的生活状况。第七至十二句,诗人进一步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桑下女的贫困。这六句又是一个铺垫,它是最后两句的伏笔,使之显得强烈而自然。总之,诗人正是在里中女与“赵飞燕”之类贵妇人的对比描写之中,形象地揭示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批判了那个黑暗的社会。这是《里中女》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本来是诗人运用比兴手法来兴起贫家女子不羡慕富贵生活、富贵女子根本无法理解贫家女子的。诗人把富贵女子比作“池中鱼”,是讽刺富贵女子见识少、生活的天地小。把“里中女”比作浩瀚无比的海水,是比喻里中女境界高,胸襟开阔。以此讽刺富贵女子根本不理解里中女的胸襟和爱好。本来,诗中的比兴内容是实在的、具体的,然而它又远非原来所包蕴的涵义,而具有很深邃的哲理。“池中鱼”极言鱼儿活动的天地之小,犹如井底之蛙,压根儿就不知道海水的宽阔深邃,就像井底之蛙根本无法理解高远无垠的蓝天一样。这两句诗常用来比喻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无法理解高瞻远瞩、胸怀天下的有识之士,又犹如燕雀不知鸿鹄之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