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一诗(节选)·[魏]应璩》原文与赏析

[魏]应璩

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

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诬。

这首《百一诗》,原意为当时魏国曹爽专权,应璩写此诗以讥弹时事。

水的规律是上流趋向下流,上流的污垢浊物,最后莫不汇聚下流,下流成为藏污纳垢之处。在社会生活中,类似的情形亦屡见不鲜,所以《论语》中有这样的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在孔子看来,殷的亡国君主纣原本并不像历史记载那样,简直是头上生疮脚下流脓——坏到底。只是因为纣王坏,结果将什么坏事都往他身上栽。应璩的“下流不可处”正是阐发了孔子所说的道理。

人既然不能居下流,就要往高处走,力争上流,“君子慎厥初”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君子”在这里是指行为品德高尚的人。“初”指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意思是说:要成为一个才德高尚的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要慎重对待自己的行为。不能放纵,要从严要求,使个人的实际才能与获得的名声相切合,这样才能获得社会的普遍尊敬。

生活在汉魏时期的应璩,他所说的“君子慎厥初”的内涵,当然是指“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但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要求我们不要居下流,纳污垢,从小就对自己严格要求,仍然有教育意义。

“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诬”,宿著,犹宿望,旧指素来德高望重的人。用,犹因、以。这两句诗是说,具有崇高的名誉地位,而不是出于素有威望的人,地位高就容易受侵侮和诽谤,不可不更加谦虚谨慎,因而要远离“下流”,否则将会受到更大的侵侮和诽谤。这四句,看来不相关联,而内部逻辑却联系得十分紧密。原诗下面写自己的一次经验和体会,以表明“名高”之后,容易受到“侵诬”的事实。说上次罢官之后,有人来我家访问,我没有什么东西招待他,只好请他喝点淡酒和枯鱼,客人质问他有什么功德而连续三任显官,罢官之后为什么还住在智者所居的山青水秀之处,问他既没有写出经邦安国的文章,凭什么号称有才学。诗人自愧,承认自己确实缺德乏才,表明远离“下流”的决心。

节选的这四句还告诉人们:处世要注意谨始慎初,在生活和工作中,良好的开端十分重要,切勿去靠近罪恶的渊薮。不要追求虚名高位,那也是易于招祸获罪的。应璩原意在于自警,实际上也在警人,确为长期生活体验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