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宋]梅尧臣》原文与赏析

[宋]梅尧臣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月缺魄乃满,剑折铸复良。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

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古意》是梅尧臣景祐四年(1037)的一首五古,集中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即不因当时政治斗争的失败而丧失信心,仍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诗的前四句以月和剑作比,月缺了仍有光辉,缺而后还会再圆;剑折断了还可再铸造。两喻都说明了本性是“明”与“刚”的,不怕“缺”与“折”,缺与折都改变不了它们的本性。

前两句为后两句“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服务的。志士,不害怕势利如山岳般压顶,即就是被杀也不绝不苟且。志士所以能如此刚正不阿,宁折不弯,是因为他有操守。守,操守,信念。真正的男儿,“不畏义死,不荣幸生”(韩愈语),就是杀头也不求苟存。

这首诗所表明的人生哲学,实际上也是梅尧臣生活的真实写照。梅尧臣所处的宋代,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的内部已是矛盾重重,政治、军事都十分腐朽,加上西夏的入侵,这对于具有爱国之心的梅尧臣更感激动与担心。为了保家卫国,他曾主动请缨,但始终未能实现;他看到朋友尹洙从军了,也曾跃跃欲动,在《依韵和李君读余注孙子》诗中说:“信有一日长,可压千载魂。”慷慨之情溢于言表。对统治阶级内部或大或小的斗争,梅尧臣更能始终站在他认为正当的方面,爱憎分明。如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以范仲淹为首的新进官吏同徇私不公的丞相吕夷简展开了一场大的斗争,梅尧臣也写了不少作品对吕夷简进行了有力的鞭挞。体现了梅尧臣不畏权势、义在不苟的崇高精神。

梅尧臣的这首诗,显然是为我们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或无守而苟存,或有守而荣生,而那些仁人志士都是“可杀不可苟”的,这是诗人所推崇的人生,也是古往今来的人们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早在《论语·卫灵公》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梅诗正是这种传统人格精神的体现。

这首诗,完全以“直说”的口吻出之,饱含着诗人的深情厚意,毫无枯涩之感,读后不禁令人肃然起敬。诗句的形象性不在语句之上,而是在此诗抒情主人公慷慨激昂的形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