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田·[先秦]《诗经·齐风》》原文与赏析

[先秦]《诗经·齐风》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齐风·甫田》出现于春秋时代。对于它的主题,古代有不少牵强附会之说,因此,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词义极浅,尽人能识,惟意旨所在,则不可知。《小序》谓‘刺襄公’,《大序》谓‘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率皆拟议之词,非实据也。”今人多视《甫田》为思念远人之诗,但解释又总令人感到不尽圆通。其实,宋代朱熹的解释倒很值得注意。他在《集传》中指出,《甫田》的一、二章是“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第三章是“以明小之可大,迩之可远,能循其序而修之,则可以忽然而至其极。”朱熹是将《甫田》作为一首哲理诗来读的,这对后人理解该诗颇有启迪。

诗的首章共四句。先看首句。“无田”,意即不要耕治,这里的“田”音义同“佃”,耕治的意思。甫田,意即大田,朱熹《诗集传》:“甫,大也。”“无田甫田”全句之意是:“别去耕治那过大的田地。”诗的作者劈面用上这样一句祈使句,儆戒意味陡然而生。为什么要如此儆戒呢?第二句说出了理由:耕治过大的田地,能力不支,最终会弄得野草满地。维,是语助词。“莠”,是害苗的野草。骄骄,挺而高的样子。全句就是“莠草长得高高密密”的意思。可见一、二句是以种田为例,说明了厌小而务大反会徒劳无功的道理。

诗人意犹未尽,接着在三、四句中,又以怀人为例,来说明忽近而图远反会徒劳无功的道理:不要把远方的人儿思念,思来反使人心烦意乱。“劳心”,心中伤悲烦劳之意。忉忉,烦劳的样子。三、四句所表现的哲理,与一、二句完全是一致的,都是说明人们做事须量力而行,不要追求力所不能及的事,否则必将徒劳无功。纵观第一章,作者巧妙地从事物的大小、远近两个侧面取例设譬,既恰切生动富于变化,又在反复之中增强了表现哲理的力量。

诗的第二章,运用叠章手法,文字上稍作变化,反复了与第一章完全一样的内容。文字上的变化颇具特色,与第一章相比,仅变二、四句末尾的叠声形容词,且词义相同。通过这样的叠章的运用,不但在音韵上产生回环复沓之美,荡漾出特有的韵味,而且使首章所表达的哲理得到反复与强调,使诗的内容显得厚实。

诗的第三章历来被视为是理解的难点所在。有人将它理解为抒情主人公对情人的想象之词,也有人把它理解为主人公突然见到情人时的情景,然而都未合要旨。其实此章仍然是以生活中的常见情形设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喻说一、二章中所表达的哲理。“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是写孩童之装束情貌。“婉”、“娈”均指年少而美好的样子。儿童头发左右分开扎成两把称为“总角”。丱,是表示像羊两角貌的象形字,诗中用来形容总角的样了。这两句的大意是:“人在孩童时美好逗人,梳的是羊角般的两束发髻。”这种样子是不是永久不变呢?当然不是,因此三、四句说:“未几见兮,突而弁兮。”未几,意为不久。突而,突然的意思。弁,这里用作动词,戴冠之意,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这两句的意思是:“用不多久再见到他,已带上成人帽子令人突然。”这里所写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种变化现象。朱熹认为:“此又以明小之可大,迩之可远,能循其序而修之,则可以忽然而至其极。”这是很有见地的。在诗的一、二章中所写的“厌小务大、忽近图远”的做法之所以会徒劳无功,是因为没有做到“循其序而修之”,那是从反面来立论阐理戒人的。而在这第三章中,则是从正面来阐明同样的道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其内在的规律的。人们要使自己的实践活动取得成功,收到预想的效果,就必须去认识、掌握事物的规律,使自己的思想、行动符合事物的规律。否则,就会“徒劳而无功”。《齐风·甫田》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因此,尽管这首诗的出现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但读来依然令人颇受启迪。

这首诗在艺术上除了上面已提到的善用譬喻、叠章等手法外,还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设譬取喻通俗准确。诗中用为譬喻的事,都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极其熟悉的,吟之为诗,十分通俗,但又十分契合表达哲理的需要,因而读来颇有深入浅出之感。二是诗人的态度巧妙地与所设譬喻相融合。我们从诗中明显地感受到,诗人对不符合事物规律的做法是否定的,对于符合事物规律的做法是肯定的。这种态度,正好和反、正两方面的譬喻融合。一、二章从反面取喻,作者使用劝戒语言,第三章从正面设譬,则用肯定语调,增强了诗的启迪、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