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叙志示翟处士(节选)·[唐]王绩》原文与赏析

[唐]王绩

晚年聊长想,生涯太若浮。

归来南亩上,更坐北溪头。

古岸多磐石,春泉足细流。

东隅诚已谢,西景惧难收……

自有居常乐,谁知身世忧。

王绩是隋末唐初的著名诗人。他无论是在隋代,还是到唐朝,官位均不高,而且为官时间不长,主要生涯是在隐逸中度过的。这首写给友人的叙志诗,便再次重申了他以隐逸为乐的志向。

全诗共32句计160言。作品首先回顾了诗人少年时代“无事不兼修”的广泛兴趣和多种爱好,接着叙述自己“中年逢丧乱”、从此埋名退隐的经历,然后转入晚年对自我生活道路的总结,充分表达了自己晚年在隐逸中乐而无忧的无比愉悦之情。这里选析的,便是其中表达这种情怀的有关诗句。

“晚年聊长想,生涯太若浮”。聊长想,就是深入地思考。诗人晚年对人生作了深入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是“生涯太若浮”。作者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庄子·刻意》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即认为人生在世,虚浮无定,如海市之飘渺,似蜃楼之空幻。诗人不但认同了这一思想,而且用一个“太”字表明:他对这一观点是深有体会、由衷折服的。正由于如此,诗人于中年时代即淡于功名,远离宦海,退隐归乡。他的确也从归隐之中获得了乐趣。诗歌接着便描绘了闲适的山水田野风光,抒发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自得的心境。回到家乡之后,诗人或漫步于翠绿如茵的田野,或闲坐于清凉安谧的溪头;或于岿然屹立的磐石前生发千年古意,或于流淌不息的细流之畔欣赏涓涓春泉。在这里,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恬淡与纯净互相复合,于是,诗人的心灵便涌起了难以言喻的愉悦,进入了超越尘世的崭新天地。诗人把这种心灵感受概括起来,升华为哲理性的诗句:“东隅诚已谢,西景惧难收……自有居常乐,谁知身世忧”。这里的“东隅”、“西景”二句,是《后汉书》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活用。原典是说在此时此处失败了,却可以在彼时彼地得到补偿。诗人活用此典,意在说明:尽管自己前半生因混迹于尘世,奔波于仕途,故而备尝了人生艰辛,但是,由于后半生退隐于山水,置身于醉乡,因而自己的晚年便呈现出无限广阔、一眼难收的美好景况,得到了无比的欢乐。诗人尤其感到喜悦的是,这种欢乐乃是一种“居常乐”,即无日不有的日常之乐,因此,也就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身世之忧了。

诗人晚年乐而忘忧的闲适心境,是与他的避世退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生活道路并不算积极。但是,诗人不因垂暮而消沉悲观,而是努力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自己的人生乐趣,并概括出“东隅诚已谢,西景惧难收”的哲理性感受,这又是可取的。一般在人生道路上历尽坎坷和艰辛,而今又老之将至的人们,往往可以从中得到慰藉和启悟。

无论是在生活理想上,还是在诗歌创作上,王绩都喜欢追慕陶渊明。从所摘录的这首叙志诗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陶诗风格的影响。避世隐居的内容,田园生活的题材,闲适愉悦的氛围,平淡自然的语言,都与陶诗相伯仲。尤其是对自己田园隐居生活的描写,如“归来南亩上,更坐北溪头”等诗句,将诗人的行踪与周围环境结合在一起,情与景互相交融,更与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格如出一辙。诚然,王诗与陶诗相较,其总体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均略输一筹,这是必须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