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陆嵩
莫问箕星与毕星,几曾风雨到空庭。
蛟龙只管深潭卧,一任哀祈总不灵。
陆嵩(1791—1860),江苏元和(今苏州市)人。官镇江府学训谕,操守廉洁,罢官后,不名一钱。有《意苕山馆诗》十六卷等。
这首诗对因久旱不雨而去求神问卜的迷信习俗作了彻底的否定,告诉人们要自力更生,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外界的恩赐。这种见解是哲理的闪光。
“莫问箕星与毕星,几曾风雨到空庭”。箕星、毕星,指古代神话中的风伯、雨师。《淮南子·原道训》:“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高诱注:“雨师,毕星也;风伯,箕星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要去叩问风神、雨神了,有几次这样做了在空庭中会看到风吹雨降呢。甘旱时,人们往往是面对木偶神像,手执燃香,虔诚礼拜,希望风伯、雨师开恩降霖。这种落后的、愚昧的文化现象,在旧社会里到处可见,时有所闻。唐代诗人李约写有《观祈雨》一诗,其中记载了祈雨的景象:“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养蚕少不了的桑叶脱落得光光的,连泥土也热得在冒烟,这可谓是大旱了,庄稼的枯死也不言而喻。人们在箫管鸣奏中,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祈求龙王降雨。又如,唐代诗人光温古的《锦色陈川后》一诗有两句是对古代祭天求雨的写照:“锦色陈川后,丝雨降桐乡”。这里是说人们打着各种各样的彩旗,拿着祈雨用的供品,云集在山川之后,天空果真降了一阵雨。其实,降雨哪里是祈雨的结果,说明了人们不懂科学知识,迷信到了极点。陆嵩在这首诗里,明确地指出了祈雨的徒劳无益。他是不信“天”的,那么信什么呢,自然是信“人”,意在不言中。
“蛟龙只管深潭卧,一任哀祈总不灵”。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民间以为蛟龙能发大水,称为水神。诗人以蛟龙只是卧伏在深潭中而并不能腾空上天的事实,说明怎么哀求祈祷也是不会灵验的。实际上,蛟龙,指鼍、鳄之属。《吕氏春秋·季夏》:“令渔师伐蛟”。高诱注:“蛟,鱼属,有鳞甲,能害人”。诗人认为祈使风伯、雨师降下甘霖,就如同向俯卧深潭的蛟龙求雨一样的无济于事。这种看法,是唯物主义的。
诗人竭力反对把希望放在虚无的神助上,因为这没有可能性。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而实现的,可能性向现实的不断转化的过程就是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可能性,并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任意的设想,用求神问卜的方法去实现人们求雨的愿望就没有因此而降雨的客观根据,即没有可能性。现实性不会在可能性之外出现,可能性总是包含在现实自身之中,如久旱不雨,若是经过人的主观努力创造出必要的条件,使之成为可能性,并转化为现实,便达到了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对立统一。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作人工降雨,可作引水灌溉,等等,抗旱能力远非古代所能企及,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有了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在创造种种可能性的条件时要有坚强的意志,振奋精神,坚持不懈。读了这首诗,可受到哲理的启发,这就是希望获得成功,必须立足于争取那些可能做到的事情,不要把那些如祈祷之类的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事情当作可能去追求,否则,只能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