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公岭·[元]许谦》原文与赏析

[元]许谦

层峦叠嶂危相倚,乱若飘风涌秋水

寒松荒草间苍黄,照眼峥嵘三十里。

初如井底观空虚,一峰巍然中独尊。

萦回百折至绝顶,俯视众岭来儿孙。

人言此山插霄汉,马不容鞭仆夫叹。

攀援何异蜀道难,气竭神疲背流汗。

熟视徐行路觉平,心宽意适步更轻。

志须预定自远到,世事岂得终无成。

我来正值穷冬月,倚杖岩前嚼松雪。

午后店生野饭香,阳坡日近梅花发。

寄语悠悠行路人,乾坤设险君勿嗔。

胸中介蒂未尽去,须信坦道多荆榛。

此诗写登岭所见所感。首八句写冯公岭的环境和险势。中八句写登岭的艰辛及感受。末八句写在峰顶的见闻和感触。诗以行路难喻指人生的参差坎坷,颇富哲理性。

请看,冯公岭的四周,层峦叠嶂相围,绵延数十里,其势若飘风秋水,险峻异常。然与冯公岭相比,则众岭竟形同儿孙,匍伏于其“绝顶”之下,且登岭之路“萦回百折”,何其曲折难行。此岭称冯“公”,可能正是由此而来。人生旅途又何尝不是如此,“层峦叠嶂”屡屡阻隔,翻过一岭,还有一岭;“萦回百折”频频往返,转了一圈,又是一圈。寒松荒草,令人满目凄凉;绝顶险峰,叫人心惊胆颤。直令壮士断肠,英雄气短,这是何等沉重的人生感叹!

险峰挡道,直插云霄,是奋然上攀,还是无功而返?许谦显然选择了前者。尽管“马不容鞭仆夫叹,攀援何异蜀道难”,但坚持不懈,度过了精神和体能上的“极点”后,在“气竭神疲背流汗”之余,却竟然感到“心宽意适”,步履轻快,从容而行,险道变坦途,终于攀上绝顶,一览众山小,征服了不可一世、唯我独尊的冯公岭。“志须预定自远到,世事岂得终无成”,只要胸怀壮志,认定目标,而又不急不躁,脚踏实地,步步前行,自会距目标越来越近,最终获得成功的。人世多磨难,并不可怕,有志者,事竟成。这才是值得称许的人生态度。许谦登岭时所悟的道理,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站在岭上,踌躇满志。虽穷冬腊月,滴水成冰,但岩松拥雪,梅花争艳,一派勃勃生机。情热如火的许谦,虽嚼雪咽冰也难以抑制激情的进发,忍不住要寄语他人,切莫因乾坤设险而怨天尤人。须知,一旦克服险阻,那成功的喜悦是难以言传的。但欣喜之余,又转念一想,愈是成功之时,愈应小心谨慎,因为险道中的曲折险阻均在明处,明枪好躲;“坦道”中的荆榛则往往是无形的,处处皆有却非处处能见,暗箭难防。若失去了这点警觉性,随时都可能从成功的峰巅直栽下来。“胸中介蒂未尽去,须信坦道多荆榛”两句,乃神来之笔,从反面说明了布满“荆榛”的“坦道”,比险道更具有迷惑性和危险性,真正的“坦道”,在人生旅途上是不存在的。告诫人们须时时小心,事事小心,切莫得志便猖狂。这是对人生的洞察和省悟,闪耀着哲理光芒。

以反衬手法来烘托气氛,凸现主旨,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特点。“众岭”与“一峰”是一组反衬。诗人详写众岭之险峻,工笔细描,历历在目;所用“层”、“叠”、“危”、“倚”、“乱”、“飘”、“涌”等词,准确生动,极为传神。却以“俯视众岭来儿孙”一句,反衬出“一峰”卓然屹立、直插云霄的巍峨雄姿,虽未细细描绘,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极为深刻。皆因前面有了充分的铺垫和蓄势。“险途”与“坦道”是另一组反衬。全诗以绝大多数篇幅状写攀登冯公岭之难,之苦,之乐,直至“乾坤设险君勿嗔”,诗近尾声,仍未离开“设险”的话题。末两句却突如奇峰进立,转为逆向思维,由“险途”直转到“坦道”,由实转到虚,“介蒂”虽去了不少,却未“尽”去,因“坦道”中遍布的荆榛,是比险道中的险阻更难防范的。把诗的主旨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如此巨大的反差,如此巨大的强力,有如石破天惊,震聋发聩!诗至此嘎然而止,却余韵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