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
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
其事竞不捷,沦落归沙尘。
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
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
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
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
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十五年(756)行往剡中所作。诗共三首,这里选的第二,这第二首又见于《敦煌残卷本唐诗选》,题为《赠赵四》,文字不完全相同。赵四即赵炎,天宝十五年春由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流放南方,此诗当是赠赵之作。而从第三首看,又不能肯定也是赠赵的作品。因此,实情还不得而知。
这首诗借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抒发对友人流放远去的深切怀念,表达了人生贵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思想。
诗的前四句叙述荆轲刺秦王所用匕首的来龙去脉。赵,指战国时的赵国。徐夫人,人名。《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始皇,所用匕首是从赵国徐夫人处买的。“玉匣闭霜雪”,形容装匕首匣子的珍贵和刀刃的雪亮锋利,荆轲携带着匣子从燕国去了秦国。诗的开头极言匕首非同一般,它历经坎坷,具有着特殊的意义。
接着四句写匕首的结局,并借赠匕首表达与友人同甘苦、共患难的心愿。从燕国去秦国的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匕首也就被弃置不用了,因此,诗中说“其事竟不捷,沦落归沙尘”,“归沙尘”即弃置不用。“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这不寻常的匕首,投赠与君,望能为君化险为夷,度过危急的难关。深深表达了与友人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的情感。
全诗中间四句是借人们对荆轲的忆念,抒发别后对“友人”的怀思。“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是叙述荆轲刺秦王的结局。荆轲刺秦王未遂,随后很多壮士被残害。“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易水,古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荆轲去刺秦始皇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别。他死后,人们在易水旁哭号,河水被感动得扬起波涛。诗人不直言,而是借荆轲抒发,曲折地表达自己对友人离去的悲痛以及别后深深的思念。知己知心,胜比骨肉,如今遥遥远去,再见无期,更况仕途坎坷,前景渺茫,哀怨之情更增。然而,李白毕竟是豪爽浪漫,胸襟开阔的大诗人,他并不为离别之苦所纠缠,而是笔锋一转,从对友人情感的发抒,到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最后六句揭示出全诗的主意,表达人生贵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思想。“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济川,渡过河去。这两句可以说是过渡句,是比兴。接着诗人采用引喻的手法,粗粗示意,“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廉夫,指廉洁的人,“不劳鞭”即不须鞭打。这里“廉夫”、“骏马”,既泛指那些廉洁正派,贫寒鄙俗的人,又特指友人和自己。诗人借用古乐府中“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白头吟》)的诗句,表达了“义”与“廉”的关系。最后两句点出主意,“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称赞了荆轲同燕太子丹为了道义而彼此深知,互相了解,同时也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贵在有共同的理想、志愿,不能以金钱、物质作为交结朋友的基础。这里以一个“贵”字突出人与人之间相知的不易,金钱易得,相知难寻;金钱虽好,尤有尽时,而相知则是无价的,永恒的。李白的这句诗道出了人生友谊的真谛。《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有“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诗意即此。
如果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傲视权贵,不肯苟且屈从的叛逆精神的形象表现,那么这首诗“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则体现了他鄙视金钱,追求纯真友谊的高尚人格,对后人以深刻的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