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诗意|阅读答案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1084—?),别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作家,她母亲也工文章。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学者,做过地方州郡长官,夫妻时有诗词唱和,二人感情很好。李清照前期生活局限在一个上层妇女狭窄生活范围中,安闲、优裕,无虑、无愁。金兵南侵,黄河南北相继沦陷,李清照的安定生活被打破,她随丈夫迁往江南;赵明诚接受湖州太守的任命,赴任途中死于建康。李清照从此只身飘泊江南,在杭州、越州、台州和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晚景极为凄凉、困苦。李清照前后两期不同的生活境遇,给她的词带来了不同的风格色调。前期词多悠闲情趣,后期词多凄苦之音,反映了南渡人士背井离乡、破国亡家的许多哀愁。李清照的词直抒胸臆,别出心裁,内容与形式都不模仿古人,她能用浅俗清新的语言,鲜明的形象,表现曲折动人的情思。

这是李清照早期创作的一首词。相传是元代人伊世珍所著《瑯环记》上说: “赵明诚、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从词的内容上判断,上说可以大体认定为是。

一对笃诚相爱的新婚夫妻,在夏去秋来的时分,丈夫不得不远去他乡,妻子满心不愿送丈夫远去,但又无可奈何,无计挽留不走, “红藕香残玉簟秋”,送走了丈夫,一时间就感到变换了一个季节,红荷花残香消,床上的玉簟(音“电”,竹席),光滑如玉,接触中最早透出了秋凉之意。这位重情的女词人,好象第一次尝到平生里秋日怀思所爱的滋味,在屋中一边“轻解罗裳”,一边回忆刚刚送走的爱人,看他“独上兰舟”的情景。她简直有些魂不守舍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从分别以后她就在盼望。有所盼望的人,心情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忽听云中一声雁叫,急忙走到外边,看天空里雁阵排列的文字,不论是“一”字或“人”字,好象是丈夫写来的书信中的文字,可以让人联想很多,但毕竟是文字太少,想要再多读几个文字,却要待手写的书信。传说能为人捎书的鸿雁,这次却没有带来什么,雁飞远去了,移目西楼,所见只有月光洒落,满地清冷。盼望中得来的是失望,因而却不能不空自嗟叹。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头一句是写实意,也是形象比喻。丈夫走后,日久不归,时光在如流水一般地过去,春去夏往,花开花落,等待在闺中的妻子,深怀离忧,望穿了秋水,其势如“花自飘零”,无人见怜;而“水自流”,则深寓有对生活的怨意。而这种怨,还要怨生活把不应该分开的一对情侣分成两处,以致造成“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在《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中写到过这种愁情: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记取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相思而不得相见的愁苦,是所有愁苦中最难驱遣的一种。李清照从形到神,逼真地描绘了这种愁苦: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说自己的相思情不可消除,即使人可以含泪装欢,把相思的愁苦从眉头上驱走,但它却不能消逝。因此对它只有转移,并且转移到更加承受不了的地方——心灵深处,

这首词感情真挚,作者心中所思所想,毫不掩饰地直接加以抒写。而在用语上,特别讲究浅近,是以浅处见才的出奇之作。全词四大句,一不用典,二无难字,或叙述生活,或陈说心情,或哀叹境遇,或直言无奈,全是言浅意深,语约情重的诗句。这种不事雕饰的笔法,能在创作审美与欣赏审美之间造成充分的交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