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周邦彦·拜星月慢》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周邦彦·拜星月慢》周邦彦

周邦彦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注释 ①清尘收露:指露水吸收了空气中的尘埃。言空气之清。“清尘”典出左思《魏都赋》:“增搆峨峨,清尘彯彯。”②小曲幽坊:坊曲为唐代妓女居住之地。③秋娘:唐代金陵(今南京)歌伎。杜牧曾为其赋《杜秋娘诗》。此借指所思之人。④琼枝玉树:喻美人才子或谓比喻秋娘美好的体态。⑤暖日明霞:典出曹植《洛神赋》“皎若太阳升朝霞”句。形容秋娘的容貌如温暖的太阳从彩霞中跳出来一样美丽。⑥水盼兰情:形容眼神如水波一样温柔婉转,神情像兰花一样和顺幽雅。⑦“画图”句:典出杜甫《咏怀古迹》诗:“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春风面指美丽的容颜。⑧瑶台:传说中神仙的居所。此用来比喻秋娘的住处。⑨雨润云温:指男女欢爱的美好。云雨,男女欢爱。⑩怎奈向:怎奈。“向”为语助词。

听阮图 【清】 刘彦冲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本词是为一位歌伎所作,整首词精巧婉转,为周邦彦词中的佳作。

上阕用递进式结构,先写访美人时的环境,次写美人居处,最后见到美人。开场前三句写夜色。夜色中传来声声更鼓,夜半降下的露水打掉了空气中的尘埃,在昏暗的月光下,可以看见美人幽静的住所。“坊曲”是唐代妓女的居住地,“小曲幽坊”暗示了本词女主人公的身份。这三句既是景色描写,又是为美人的出场铺垫烘托。接下来,在夜色中,女主人公竹栅栏围住的庭院和灯光照亮的窗子,都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来了。“竹”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具有特殊意味的形象,在此处增添了一种幽雅、高贵的氛围。“笑相遇”一句,女主人公出场,而这一“笑”字,则在清幽脱尘的夜色中带来一种动态、温暖的美感。“似觉”而下四句皆写其容貌。“琼枝玉树”常被用来指容止体态,如《世说新语·容止》中就有:“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此处是形容美人身形的白皙修长。“暖日”写美人容貌,使人一见之下,如日出明霞之间般明丽照人。“水盼兰情”,形容眼眸如水波般温柔,神情如兰花般和顺,唐诗人韩琮有句云:“吴鱼岭雁无消息,水盼兰情别来久。”(《春愁》)这里连用了三个典故进行铺排渲染,颇有赋的笔法;同时描写又充满层次感,由远及近,从体态到面容,再到眼波、神情等细节,层层递进,美人的形象愈来愈清晰。近到无处可近时,则以一句“总平生稀见”刹住,造成一种余音袅袅、言不尽意之感。

如果说上阕如一幅工笔画,细腻勾勒了月夜中一座幽静的庭院里一位雅致脱俗的美人,那么下阕的风格就更像一首琵琶曲,在行云流水的节奏中写出了岁月的流逝。词人曾经在画图中,见识过美人倾国倾城的容颜,但当时他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真的能够来到“瑶台畔”,与美人有真正的接触。“瑶台畔”是仙人们的住处,在这里,词人将女主人公比为天上美丽而高贵的仙女,同时,也很容易让人想到李白为杨贵妃所作的那首《清平调》里的句子:“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雨润云温”,写词人与女主人公相处的美好;然而词人还在恋恋不舍时,就“苦惊风吹散”,与美人天各一方了。周邦彦在此处并没有纠缠于“吹散”的细节,而是笔锋一转,迅速写到当下:当下的情况是“荒寒”“无人馆”“败壁秋虫”,与先前“清尘收露”“竹槛灯窗”“笑相遇”等景形成鲜明对比。到此处,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上阕所写与美人相见,美人容貌体态,均是回忆中事。而现在,词人在寂寞破败的驿馆中独自体味着孤独寒冷,遥想之前的欢爱,感到相思如丝如缕,不可禁绝,甚至山重水远都无法隔断。结尾处情感表达如丝如缕,反复低徊,回味悠长。

只有充分表达出回忆之美好,才有可能营造出时光流逝的痛彻心扉;因此,上阕图画般的良辰美景、巧笑佳人,与下阕流水般匆匆的节奏感与时间感相得益彰,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感染力,使整首词透彻浑成。(袁先欣)

集评 清·周济:“全是追思,却纯用实写。但读前阕,几疑是赋也。换头再为加倍跌宕之,他人万万无此力量。”(《宋四家词选》)

清·陈廷焯:“迤逦写来,入微尽致。当年画中曾见,今日重逢,其情愈深。旅馆凄凉,相思情况,一一如见。”(《云韶集》)

链接《拜星月慢》词牌。中国古代的女子在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流行拜星月以乞巧的风俗,此调得名源自于此。《拜星月慢》,又名《拜星月》,唐代教坊大曲中也有《拜新月》一调,敦煌曲子词中就出现了《拜新月》这一词牌,后来宋人正式更名为《拜星月慢》。该词牌为双调,一百零四字,仄韵;另有一百零二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