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五代词·冯延巳·鹊踏枝》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冯延巳·鹊踏枝》冯延巳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注释 ①闲情:闲愁。②病酒:喝酒过多而引发的疾病。《史记·魏公子列传》:“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③朱颜:容颜。④青芜:草色碧绿的样子。⑤平林:广阔的原野、树林。人:词中指游人。

鉴赏 宋史温《钓矶立谈》评价冯延巳是“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创作目的还是“娱宾遣兴”,题材内容上也没有超过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形成一种哀伤美,而且在此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和创新。如冯延巳在表现爱情相思苦闷的同时,还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但在词中,这种对生命的忧患的表现却始自冯延巳。人生本来就短暂,因此希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享受爱情的幸福,可偏偏“别离多,欢会少”。爱情失落的苦闷中又包含着一层生命短暂的忧患,这既强化了爱情失落的苦闷,也表现出了人生的悲剧,从而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涵,提升了词的思想境界。

不同于温庭筠和韦庄,冯延巳的词是介于冷静客观和现实情事之间的,关于情愁也有独到的特点,即忧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他词中的忧愁,常常很难确指是什么性质的忧愁,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苦闷,似乎是心中常存永在的一种惆怅哀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这首《鹊踏枝》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此词开头一句“谁道闲情抛掷久”一句,仅七个字,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在感情方面要抛却抛不得的一种纠结挣扎的痛苦。然而关于此种感情的由来,词人却没有明说,只是“闲情”二字便匆匆了结。三国魏曹丕《善哉行》曾写到:“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这种不知道来源的“闲情”才是最苦的。这种情对于多愁善感的词人而言,正如同这高山之崖、林木之枝一样是与生俱来没法摆脱的。“抛掷”是对这惆怅寻求摆脱所做的挣扎,一个“久”,更是加深了这种挣扎的程度。“谁道”用了反问语气问出,原以为可以做到的,而谁知道竟未做到。下面“闲情抛掷久”五个字所表现的努力全部落空了。于是下一句的“每”“还”“依旧”都是在说着这惆怅是长久存在的。这里情感的觉醒不是像一般人的相思离别之情那样具体。而是迷惘又有所失落,这是一种更让人无奈的情绪。“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这两句中词人似乎决心一意承担这种负荷。杜甫在《曲江》中就写“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对于如此易落的花,怎么能忍住不多饮些酒呢。“日日”更是说明这份惆怅对花难遣,除饮酒无以度日吧,“不辞”是对此的不悔。词的上阕所写的曾经对“抛掷”的挣扎、“镜里”的反省而依然无悔的情意,是冯延巳经常表现的意境之一,这种沉郁顿挫的笔法也是他常用的。

下阕以一句“河畔青芜堤上柳”为开端。在这首词中只有这句是完全写景的句子,但这七字却也是为应情而写。写春天的景色,不写杏蕊繁枝、万紫千红,却只说“青芜”“柳”,虽然状物是平常的,但是它们那绿遍天涯的草色和随风飘扬的无尽的柔条,所代表的却是绵远纤长的情意。而下一句的“年年有”,更丰富了这其中代表的痕迹。既谓“年年有”,又何谓“新”?这一设问又照应首句“闲情抛掷久”,即经过抛弃的挣扎,最终又开始的愁;或谓即使为旧愁,岁岁为新,每一次都也有着不同的情怀。如此挣扎、反省却依然不能自解,正是冯延巳一贯用情的态度与写情的笔法。在如此强烈的追问下,词人笔锋一转,只写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两句身外的景物。这十四个字是惆怅之情至深的传神表现,在这寂寞孤零无所荫蔽的凄寒之侵下,心里的寂寞凄苦足以想见,一个“满”字写风寒凄人,可谓饱满有力! “平林新月”是林梢月上,夜色渐起,从“河畔青芜”的颜色鲜明看,应该是白天的景象,再到这月色初起,说明词人在这小桥的时间之长。如果不是心中有这样一种无法释怀、难以解脱的情绪,谁又会在这寒风中伫立良久呢?

这种无法言明又无法摆脱的孤寂惆怅贯穿整首词,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在挣扎或是摆脱或是反省,但最终未能言明。这就是冯词的最大特点,不同于温词的冷静客观,也不像韦词拘泥于现实具体情事,他写的是一种长久存在的情思,而且充满着无悔的孤寂,既传达了感情的意境,又表现出鲜明强烈的个性! (朱铭)

集评 清·陈廷焯:“可谓沉着痛快之极,然却是从沉郁顿挫来,浅人何足知之?”(《白雨斋词话足本》卷八)

清·陈廷焯:“起得风流跌宕。‘为问’二句映起笔。‘独立’二语,仙境、凡境? 断非凡笔。”(《云韶集》卷一)

鹊踏枝



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释 ①偎:依偎,紧挨着。②黄金缕:指刚刚长出嫩芽的柳条。李商隐《谑柳》诗:“已带黄金缕,仍飞白玉花。”③玉柱:玉制的弦柱,指代琴、瑟、筝等弦乐器。《文选·江淹<别赋>》:“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霑轼。”李善注:“琴有柱,以玉为之。”④游丝:指空中飘飞的柳絮。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陆龟蒙《自遣诗》(其十三):“数尺游丝堕碧空,年年长是惹东风。”⑤觉来:醒来。慵:懒洋洋的样子。

鉴赏 这首词是拟写闺情之作,大量写景,情绪寓于景中,雅秀工丽,郁伊惝恍。谭献赞为“金碧山水,一片空濛”(清周济选、谭献评《词辨》卷一)。

上片从春光写起,“六曲阑干偎碧树”以下三句是阑外景。红阑曲折,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之间;微风轻拂,丝丝碧柳随风飞舞。“谁把”两句写帘内景,钿筝骤响,惊起双燕穿帘飞去。作者悱恻的情思皆藏匿于细致的笔触间。首句一个状亲昵之态的“偎”字,与后文“惊飞”呼应,传出“当此春日,物皆互怜,我独何依”的恼恨。“展尽黄金缕”之“尽”字,可见杨柳轻盈,似乎伴着春风尽展自己如丝如缕的枝条,摇曳生姿。怡然的杨柳何尝不是反衬闺中人的百无聊赖呢?“谁把”句中一“移”字,写出了佳人幽怨叹息,轻舒素指的情态。筝声琮琮,双栖屋内的海燕惊飞而去,又是极微妙之兴象。



杏雨浴禽图 夏敬观



下片仍从景中写情,“满眼”三句是因雨而引起惜花情绪;“浓睡”两句是因梦而引起恼莺情绪。“游丝”“柳絮”都是袅袅飘飞,绵绵不尽的物事,象征主人公内心忧思无尽,难以收拾。连用“满”字和“兼”字,与前文“尽”字同,皆从程度上摹写,加之与具体而有深意的景物结合,虚实相生,读来如闻喟叹。本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然而“一霎清明雨”,热闹的气氛顿时被冷雨浇灭,试想雨打花落,大好春色,就这样轻易地抛掷了,闺中独对,如何不春愁缭乱?镇日凄清,原无欢意,想借浓睡梦好,一晌贪欢,偏偏莺声细碎,“惊残好梦”,叫人不能不埋怨黄莺。金昌绪《春怨》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可与此并读,然词中主人公的心境迷离,不可简单将一番闺情落到思念怀人这样的实处。

冯词的意境,显出深婉的特色。本词中阑干、垂柳、游丝、飘絮、落花以及燕影、莺语等等,凡此种种景象共同组成一幅图画,景中有情,情中有思,细腻深婉的情思实在耐人寻味。延巳作《鹊踏枝》十四章,皆幽咽惝恍,如醉如迷,多以为是贤人君子不得志发愤之所为作,有家国之感寓乎其中,然欤否欤?难下定论。或许也就是这样半露不露、含蓄层深的风格赋予了后人更广阔的解读空间。(刘玉洁)

集评 清·周济选、谭献评:“金碧山水,一片空濛。此正周氏所谓‘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也。”(《词辨》卷一)

清·陈廷焯:“忧谗畏讥,思深意苦。”(《白雨斋词话足本》卷一)

清·陈廷焯:“雅秀工丽,是欧公之祖。字字和雅,字字秀丽,词中正格也。”(《云韶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