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周邦彦·一落索》周邦彦
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①。可怜长皱②。莫将清泪湿花枝③,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④。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⑤。
注释 ①共:介词,同、跟。春山:古诗中一般将美人的秀眉比喻为春山。②可怜:可惜。③湿:沾湿,打湿。④玉箫:玉制的箫,此处为箫的美称。⑤但:只。取:助词,表动态。
柳塘渔艇图 【明】仇英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首闺情小令亦名《洛阳春》,罗忼烈笺云:“此盖应歌之词,代妓而作耳。”词作述说的是女子内心婉转细腻的哀愁,笔调清新,看似信手拈来,却不失工巧典雅,为周词中较为少见的一类。
首句写女子之“眉”,含蓄起调。“眉共春山争秀”用唐王勃《滕王阁序》中“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笔法,将描写滕王阁浩瀚气象的大手笔施用于多情女子之黛眉,风格别具,与五代张泌“黛眉愁聚春碧”(《思越人》)之句,亦有相通之处。历来学者对于周邦彦浑然天成如同己出地化用前人诗句,评价甚高。乃至宋朝刘肃在《片玉集序》中赞其“征辞引类,推古夸今,或借字用意,言言皆有来历,真足冠冕词林”。此句便可为证。
“可怜长皱”句,笔锋陡转,写女子眉目含愁之态。女子之眉如湖水泛起的涟漪,皱于额前,其哀愁于此可见;而愁眉颦蹙时间之长久,也突出了愁绪之难以释怀。
上阕末三句写女子的憔悴消瘦,手法不落凡响。以花来比喻女子,古来常有,往往把美貌作为二者的共同点。以花瘦喻人之瘦,周邦彦前后亦有不少词人如此运笔,如黄庭坚:“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蓦山溪·赠衡阳妓陈湘》)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周邦彦此词也是基于这一共同点来写,但采用的却是移情手法,把人的性情赋予了本没有生命的花枝,谓花会因人洒在枝头的愁泪而变瘦,看似不合情理,却暗含无穷意味,情韵悠长。
词的下阕由外貌描写转入对女子内心的刻画。清润玉箫闲置已久,只因少有知音能够领会曲中深意。物之闲置正是女子青春虚度的象征。她惆怅孤寂、百无聊赖,日日倚栏远望而愁思无限。到底所愁为何,词人以“但问取、亭前柳”句含蓄巧妙地解开谜底。“杨柳”乃是别离的见证,曾有多少杨柳青枝被多情之人攀折,交到难舍难离的行人手上。想这庭前的杨柳不仅见证了女子与所思的“知音”之人当年的别离,也始终见证着她别后的孤独和思念。以此句作结,情景融合为一,把无尽的离愁别绪隐含其间,意韵绵长,词人写景抒情的高超技法于此可见。
宋人陈允平学周邦彦词,亦有《一落索》一首写女子闺愁:“淡淡双蛾疏秀。为谁频皱。落花何处不春愁,料不是、因花瘦。锦字香笺封久。鳞鸿稀有。舞腰销减不禁愁,怕一似、章台柳。”这首词从选取的意象到表达的顺序与周词大致相同,却一改周词清新婉转、曲中见致的写法,其诗意之平庸,手法之俗滥,使两首词在情致上相差很远。周邦彦才情之高于对比中清晰可见,亦可见其作词之法在后世八百年间被许多词人奉为圭臬,并非偶然。(张艳秋)
集评 清·陈廷焯:“情词双绝,奴婢秦、柳。”(《云韶集》)
链接《一落索》词牌。又名《一络索》《洛阳春》《玉连环》等。“一落索”本为宋代人的俗语,意为“一大串”。双调,四十四字至五十字,仄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