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廖世美·烛影摇红》廖世美
廖世美
题安陆浮云楼①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②。紫薇登览最关情③,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④。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⑤。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⑥。晚霁波声带雨⑦。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南村别墅图 【明】杜琼 上海博物馆藏
注释 ①安陆:晋竟陵郡地,元代置安陆府,明代改承天府,清代又改安陆府,属湖北省。浮云楼:即浮云寺楼。②云渚(zhǔ):云霄。③紫薇:指杜牧。唐代开元年间,改中书省为紫薇省,中书令为紫薇令,中书舍人为紫薇舍人,取天文紫微垣为义。杜牧官至中书舍人,所以称杜紫薇。④朱阑:红色栏杆。阑,通“栏”。⑤“记当日”六句:出自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去夏疏雨馀,同倚朱阑语。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⑥平楚:平旷的原野。楚,丛木。⑦霁(jì):雨后或雪后转晴。
鉴赏 《烛影摇红》题咏安陆浮云楼,作者借杜牧登临赋诗的典故,抒写自己的情思,全词出语不凡,格调清婉,蕴涵着浓浓的愁绪。
开篇点出了时令是春季。“霭霭”是云盛的样子,如“霭霭停云,濛濛时雨”(陶渊明《停云》),云气的密集为下文“波生带雨”作了铺垫。雕栏画宇,耸入云霄,“画”字突出了浮云楼的华美与高贵,“森”字给人一种庄严、凝重的感觉,这都切合了“浮云寺”的“身份”。接下来,作者登楼怀人。“紫薇登览最关情”,杜牧曾在这里留下千古绝唱,诗篇动情、感人心魄。“关情”,即牵情,唐方干《经周处士故居》云:“愁吟与独行,何事不关情。”施肩吾《寄王少府》言:“人间诗酒最关情。”可见,“关情”是文人心中固有的情愫,而诗词是作者情感的诠释,自然也是“关情”之作了。
本词是登高写情,这亦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情结展现。所谓“高处不胜寒”,登高望远,四处茫茫,知音不见,只有神伤。“绝妙夸能赋”一语双关,既称赞杜诗的精妙绝伦,又隐约道出自己可堪媲美的才情,也许本首词作就暗含欲与杜牧“试比高”的初衷。“惆怅相思迟暮”是全词的中心,它既是杜诗的主题,又是廖词的意旨,这就决定了本词幽冷、深沉的情感氛围。“还记”转入回忆,遥想当年,他们曾经倚栏共语,看细水长流,而今一切都成了追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那时的欢悦时光,犹在独自怀想,他的回忆充满了温情,这就构成了甜蜜的哀愁与感伤。“塞鸿难问”比喻人杳无踪迹,“岸柳何穷,别愁纷絮”即空余烟柳,忧绪无限,似“满城风絮”。“旧来流水知何处”表达了物是人非、今昔之别。当时他与恋人共倚朱阑,脚下也是流水潺潺,而今,旧时流水早已不见,水不见,人不见,心难觅,情去远。
“记当日”六句是对杜牧诗歌的巧妙借鉴,作者将杜诗点染在字里行间,也暗合对他的赞赏。他们二人的思想感情是相仿的,都通过今昔色彩对比来体现情伤,不同点源于诗词体裁的不同:杜诗更具抒情性,感情抒发得悠长、缠绵;廖词更像心语的倾诉,娓娓道来,好似讲述一己故事,但是都会令读者牵肠。
下阕进一步写眼前景物。“催促”二字,突出了时间的匆促、跳跃。此时的登楼远眺,只有残阳斜照,满眼平旷苍茫。“断肠”二句与谢朓《郡内登望》“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联想到“断肠人在天涯”,大有悲凉之意。“何必”是对夕阳的反问,怪它不解风情,给自己平添忧愁。其实眼前纵是良辰美景又奈何? 恋人已去,心无定所,兀自漂泊,“极目伤”就道出了全部的苦衷——无处倾诉、无可排遣。
“晚霁”二句,写向晚天晴,波声带雨,“霁”本来是天晴之后的空明景象,天已晴、心情自然开阔,但是作者笔下的物象却黯淡如初:杳无人烟,舟横野渡,日暮笼罩春树,青峰矗立江头;芳草无边,参差绵延,如烟似雾,绵亘无处。画面廖远、开阔,情味浓厚。这几句也都是化用诗词,“舟横野渡”源于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数峰”句语出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断肠”句与杜牧《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有斩不断的关联;最后一句,也颇像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的意境……总之,廖词是杂取各家之长,为一己所用,但能化用得自然、熨贴,别有情韵,共同传达出一种登楼远眺的忧伤心情。
本词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化用前人的诗词,并能做到恰如其分,语如己出。此外,这首词视野开阔,物象寥远,以平楚、波声、野渡、烟树、芳草等构成了淡远而萧瑟的意境,文笔优美、情感蕴藉,自是一篇别致之作。(张雅莉)
集评 清·况周颐:“‘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神来之笔,即已佳矣。换头云:‘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古渡。’语淡而情深,令子野、太虚辈为之,容或未必能到。此等词一再吟诵,辄沁人心脾,毕生不能忘。花庵《绝妙词选》中,真能不愧‘绝妙’二字,如世美之作,殊不多觏。”(《蕙风词话》卷二)
链接 《烛影摇红》词牌。据《白香词谱》笺注:“此调乃周邦彦就王诜《忆故人》词增益而成。”因王诜《忆故人》词中有“烛影摇红”句,故名。双调,九十六字,上下片各九句五仄韵。
一种特殊的双调词——叠韵词。将双调的词体用原韵再加叠一倍而形成的词体,谓之叠韵词。这种叠韵后的词体在字数、韵数和篇制上也就比原调增加了一倍。如《梁州令叠韵》就是将《梁州令》加叠一倍而成,《梁州令》原为五十字的体式,经过加叠后的《梁州令叠韵》就变成了一百字的篇制了。有的叠韵词在词调名称上加有“叠韵”二字的后缀,如《梁州令叠韵》即是:有的叠韵词在词调名称上则没有标示,如向子諲所作一百一十四字体的《梅花引》,就是由五十七字体的《梅花引》叠韵而成,但未在词调名称上予以说明。清代万树《词律》卷八指出此词乃“合前调之两段为一,复加一叠”而成。此外,如《接贤宾》叠韵为《集贤宾》,《忆故人》叠韵为《烛影摇红》等,都是将原调原韵加叠一倍而成。叠韵词的出现,是为了使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也是对已有的曲调和词体的一种改制和翻新。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七记载:“王都尉(王诜)有《忆故人》词云云(参见355页王诜该词)。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遂令大晟府别撰腔。周美成增损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可见周邦彦之所以奉旨“别撰腔”“增损其词”而成《烛影摇红》的新腔新作,乃是为了达到更为“丰容宛转”的艺术效果。(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