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词原文|题解|赏析|配图
题解
长庆四年(824)作者从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写了这首诗。诗中借晋初益州刺史王硔率师于西塞山战胜吴军,完成统一大业的事实,讽喻唐宪宗吸取六朝覆灭的教训,也警告割据的藩镇势力。
原文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②。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③。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④。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⑤。
注释
①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市东面长江南。 ②西晋:指王硔,晋武帝时任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刺史。下益州:由益州沿江东下。王气:帝王所在地的祥瑞之气,古人迷信的说法。 ③千寻铁锁:吴人为了防晋,曾用巨大铁索横截江面,防止晋的兵船东下。后被王硔烧毁。石头:石头城,又名石首城,旧址在南京清凉山,后用作南京市代称。 ④山形句:意为西塞山仍然紧挨着长江毫无不同。江流,长江。 ⑤四海为家:四海归于一家,即天下统一。故垒:旧时的吴国堡垒,也喻指当时的藩镇割据。
赏读
诗的前四句以精炼、紧凑的词句,运用对此手法叙写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和战争的结局。诗只在第一句写到晋军,余三句俱写东吴。“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何其神速。开言便先叙结果,以下便回讲这段历史,东吴想拒长江天险及沉锁江底来阻敌军,可是最后还是举起“降幡”。作者写这段历史,一方面揭示当时吴王的昏聩,用以讽刺后来者的愚蠢之至,国家统一乃必然;同时更进一步说明,虚妄的“王气”,险要的地势,弄虚作假是不足以为恃,不堪一击的。这几句写史之句气势雄浑,跌宕有致。接下五六句感慨自然永恒与人事变迁:前四句内容深刻,故此四句可以从容而以“几回”来总括,用“收”来抒感叹,言简意赅;“依旧”显示出自然永恒变化人事短暂。最后二句作者宕笔而直写今事,展现作者冷静的历史感,而中间又加以作者感慨之情。
这首诗看似在叙述历史,描述古迹,然而却把思想寓于对往事的叙写之中,格调酣畅淋漓;诗人把嘲弄锋芒直指妄想割据一方、昏聩无能的统治者,对腐败无能的唐王朝发出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