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评点

宋词鉴赏·《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①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达旦,到天亮。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时在齐州(今山东济南)。②“明月”二句:语本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端起酒杯。把,持。③阙(que缺):古代宫殿或祠庙前的楼观,通常左右各一,以中间有空缺,故名阙。“今夕”句:语本唐·牛僧孺《周秦行纪》:“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④琼楼玉宇:玉石砌筑的楼宇,借指天上的宫殿。典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瞿笑曰: ‘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禁受不住。⑤“起舞”句:语本李白《月下独酌》之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弄,赏玩;嬉戏。⑥绮(qi起)户:雕饰华美的门窗。⑦恨:憾;不满意。⑧“但愿”二句:语本南朝宋·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又唐·许浑《怀江南同志》:“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

【译文】 皎洁的月亮从何时开始有的?我不由得端起酒来问青天。今晚天上宫殿里是什么好日子,月儿竟这样亮、这般圆?我真想驾长风返回月宫,但恐怕琼楼玉宇虽美,却有着难以忍受的寂寞清寒。还是乘着朗朗月光翩翩起舞吧,它怎能比得上美好的人间!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轻轻洒落到镂花饰彩的门窗,直映照得离人不能合上双眼成眠。想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憾吧?为什么偏偏在亲人们不能团聚的时候,才变得亮又圆?细想起来,人生多有悲欢离合的遭遇,月儿也难免那阴晴圆缺,十全十美的事从古来就极少见。我只愿普天下离人们都长久安健,在一轮明月清辉的共同照耀下,把千里相隔的心紧紧相连!

【集评】 宋·蔡绦:“歌者袁綯,乃天宝之李龟年也,宣和间供奉九重,尝为吾言:东坡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澒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綯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谓文章人物,诚千载一时,后世安所得乎!”(《铁围山丛谈》卷四)

宋·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

宋·张炎:“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词源》卷下)。

明·卓人月、徐士俊:“画家大斧皴,书家擘窠体也”(《古今词统》卷十二)。

清·先著、程洪:“凡兴象高即不为字面碍,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惟后半‘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等字,苛求者未免指此为累。然再三读去,抟捖运动,何损其佳?少陵《咏怀古迹》诗云:‘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未尝以‘风尘’、‘天地’、‘西南’、‘东北’等字窒塞,有伤是诗之妙。诗家最上一乘,固有以神行者矣,于词何独不然?”(《词洁》卷三)

清·黄苏:“缠绵惋恻之思,愈转愈曲,愈曲愈深,忠爱之思,令人玩味不尽”(《蓼园词选》)。

清·刘熙载:“词以不犯本位为高,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艺概》卷四)。

清·郑文焯:“发端从太白仙心脱化,顿成奇逸之笔。湘绮诵此词,以为此‘全’字韵可当三语掾(案即‘人有悲欢离合’三句),自来未经人道”(《手批东坡乐府》,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卷一引)。

【总案】 苏轼知密州(今山东诸城)时已是三十九岁,生命的途程似乎已经过半,开始由盛转衰了;而前此饱尝人世挫折和宦海险恶,至今仍流徙未安,在个人生活中也遭遇到大不幸,受妻王弗去世十馀年,唯一的弟弟又两地悬睽,无缘聚首,所以当中秋之夜,就凭词来抒写胸中积郁。通篇以咏月贯穿始终,亦景亦情、物我交浃而盘旋倾下,表现了既响往超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和美丽奇妙的神话传说融汇一体,虽感伤离索却处之达观,带有相当的肃穆性、深邃性与丰厚意蕴;而他奇特的想象、奇高的兴会假奇富的文才,一起溶解到皓月临空、美人千里的审美境界中,更显得寥廓高远、超绝尘俗,在经历宇宙意识的升华后,越发备具朦胧性、神秘性与恒久的艺术价值,展示出他的人格美。总之,全词既想落天外,又笔墨圆转如意,境界浑成,犹如无缝天衣,丝毫不见人工联缀雕饰之迹。前人推之为咏中秋的绝唱,洵非溢美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