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高阳台 西湖春感》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1。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2。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3。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4。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5。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释】
1.接叶巢莺:语本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断桥:在杭州西湖孤山侧。西湖十景有“断桥残雪”。
2.蔷薇:落叶灌木。茎有刺,叶互生。花、果、根可供药用或制成香料。
3.西泠(音ling):桥名。在西湖孤山下。
4.“当年”三句:暗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韦曲:在陕西长安城南皇子陂西,唐代韦氏世居于此,故名。此处借指西湖繁华之处。斜川:在江西屋子、都昌二县间。陶渊明有《游斜川诗》。此处借指西湖文人雅士集会之地。
5.“见说”二句:鸥毛皆白,作者想象它是因愁而白,如人因愁而头发变白一样。辛弃疾《菩萨蛮》:“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译】
莺儿筑巢在繁茂枝叶间,
柳絮飘落在天波的平淡,
一抹夕阳,斜照着
断桥下撑出的小船。
今年,还能游赏几番?
要赏花,只有等待来年。
东风呵!你也只能将蔷薇陪伴,
到蔷薇开时,春已凋残。
更令人凄然的,
是西泠桥边,往日万种青绿,
如今一抹荒烟。
当年的飞燕,也不知飞到何处,
往常繁花之地,今日已被青苔长满,
文人雅集的斜川,
更是萋草凄暗。
听说这种种新愁,
也将白鸥传染。
我也无心无绪,
再将笙歌梦境续圆,
只将道道门窗深掩,
乘着浅浅的醉意闲眠。
不要打开窗帘,
我怕见到飘飞的
花朵,
更怕听到啼血的
杜鹃。
【评】
此词为宋亡后,词人重游西湖而作。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麦孺博《艺蘅馆词选》),但词人却平平淡淡写出,空灵蕴籍,他作词崇尚“清空”而反对“质实”,此词极高地体现了这种艺术审美情趣,故被评为“压卷”之作。
起两句“接叶巢莺,平波卷絮”前人列入“奇对”,其实不过是体物琢句之工。此从暮春景物说起,自然转出一叶小舟及词人自我,始知此景皆船人所见者。此三句,未写悲情,未绘哀景,而有淡淡之哀伤笼罩。至“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盛时不再,无限低回,却以轻语道出,与秦少游,柳耆卿同样委婉,却更沉重。以下愈转愈深,愈深愈沉:“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如陈廷焯所评析:“情景兼到,一片身世之感。‘东风’二语,虽是激迫之词,然音节却婉约”(《云韵集》)。“更凄然”三字,更深重一层,以当年的“万绿西泠”对比今日之“一抹荒烟”,极沉痛语,“词意凄咽”、“亦黍离之感”(张惠言《词选》语)。上片由暮春景致平淡而出,层层递进,愈转愈深,却转得轻灵自然,如清人许昂宵评析:“淡淡写来,泠泠自转,此境大不易到”(《词综偶评》)。
下片仍承上片结句“一抹荒烟”而来。“一抹荒烟”毕竟只是个大致印象,是远景之一瞥,是远山之无皱、远水之无波。下片则具象化:“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词人以“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分别标举韦曲、斜川,以女性、男性,歌舞繁华、文人幽隐之对立两种,以概当年杭州之全貌,而以“苔深”“草暗”互文见义,加深“一抹荒烟”的残酷。“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则愁思汗漫、无际无端矣!至“掩重门,浅醉闲眠”作一宕笔,将无端万种愁苦,轻波宕开,以醉解愁,却又一次跌入更深的黑暗:“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透露了无可解消的哀愁。词人将至深之情寓于至曲之言,低回往复,说到心疼处,意欲开脱,却越陷越深(参见拙编《中国文学宝库》汤俊峰案语),也如沈祖棻所评析:“层层逼入,又层层翻出”(《宋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