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唐·郑谷》原文与赏析

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 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 苦竹丛深日向西。

〔鹧鸪〕我国南方的一种鸟,性喜暖畏寒,其鸣极似“行不得呀,哥哥。” 〔青草湖〕即巴丘湖,在今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今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舜帝偕二妃南征,死于苍梧,二妃溺死湘江,故称建于江边的祠堂为黄陵庙。

这首诗是郑谷的代表作。它描写了鹧鸪在凄冷中的悲哀处境,借此抒发了游子在异乡的慨叹。郑谷当时曾因此诗而赢得“郑鹧鸪”的美称,可见此诗在郑诗中的地位。

诗的首联首先借“暖戏烟芜”的典型情景写出鹧鸪喜暖的习性,又以“锦翼齐”直接描写勾画了它的美丽的外貌。第二句借与山鸡的对比,写出它品格的高洁和内在的美。为下面它的凄楚和悲啼的描写埋下伏笔。“品流应得近山鸡”七字写得简洁明快,把许许多多的语言尽含其中,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形象。

诗的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二句,以“雨昏”和“花落”交待时间,以“青草湖”和“黄陵庙”交待地点,以“过”和“啼”写动作。这样,鹧鸪的形象就被很好地描画出来了。“雨昏”或花落时节,天气一定是寒冷的,这时喜暖畏寒的鹧鸪便受到寒冷的侵袭。雨昏时,它飞过湖去,想找到一个安身之处,终无所获,所以它在风雨中飘摇。花落时,它在黄帝陵中避寒,但因此处比其它地方也温暖不了多少,所以他就哀鸣悲啼。诗人抓住这两个有代表性的情景,形象地反映出凄风苦雨中游子的悲惨生活,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这两句诗暗示出诗人创作的意旨,是本诗最精妙之处,难怪金圣叹在评及此诗时说:“相传郑都官当时实以此诗得名,岂非以其‘雨昏’‘花落’两句?”

诗的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两句,把笔转向对闻鹧鸪者的描写。写出他们闻见《山鹧鸪》词时的感受。“征袖湿”和“翠眉低”写了两个细节,这两个细节足以表现他们对曲调的理解,表现他们对鹧鸪处境的同情。从反面看,这首词中的鹧鸪处境一定十分凄怆,惟其凄怆才能引起听众这么大的心灵的共鸣。他们和鹧鸪有着同样的命运。一个身在异乡为异客,倍受凌辱,一个征夫在外,久役不归。这里诗人把物与人的描写溶为一体,分不清是在写人还是在写物,是在写他人之思,抑或是在写自身的感受。这种情感的呼应与溶合加重了诗的感情比重,使诗的主旨更加显明。

诗的尾联,在完成诗的意旨之后,把视野扩展开去,转向写自然的景观。“湘江阔”使“相呼相应”之声更加空旷凄清。而“苦竹丛深日向西”,使人想象到鹧鸪所面临的景况:太阳慢慢地向西移动,漫长的、更加凛冽的黑夜即将来临,苦竹丛中没有可供栖居的一席暖地,它们将向那里去呢?它们将如何熬过这漫长的冰冷的夜晚呢?金圣叹说:“咏物诗中,多半是咏人之句。”从这一联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游子征人面临的境况表示深切的关注。他没有明言,而是借一句意境深广的诗来表现,显得余味无穷,它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余地。此善作诗者也。而金圣叹在评此诗时说:“我独爱‘苦竹丛深日向西’之七字,深得比兴之遗也。”此善说诗者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