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唐·吴融》原文与赏析

唐·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 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这首诗抓住子规叫声凄切的特点,创造出一个个意境。它想象奇特,感情浓重,在咏物中抒写作者的胸怀。

这首诗主要是通过写子规的叫声来抒情的,但起始并不单刀直入,而是借写“举国繁华委逝川”,反衬子规的孤独和冷落。“羽毛飘荡一年年”一句,作者以他的笔在一片火红的背景上,染下了一块清冷的色彩,这种强烈的反差给人的印象是深刻而鲜明的。开端即刻意求奇,反映了作者的写作风格。强烈反差的形成,反映了作者的机智和灵巧。第二句中“飘荡”一词,既写出了羽毛被秋风吹动的姿态,又十分贴切地描写了子规一年年到处飘泊流浪、无处安身的处境。一语双关,造意非凡。

第一联中,虽涉及子规的行动,但只是一种粗线条的勾划。在以下的三联中,诗人从不同侧面描摹了子规的叫声,把读者头脑中形成的笼统印象化成具体的形象。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诗人在这里首次描绘子规的叫声。这里的叫声不只是为给人以听觉上的悲伤之感,而是为了让读者从这悲鸣中想象出子规内心的悲楚。上句,诗人借用了一个传说。传说蜀国国王杜宇,失国亡身,内心十分伤感,于是魂化杜鹃,整日悲鸣不已,且口吐鲜血,所到之处花草尽被染成血色。在这里借用这个传说,就能很好地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下句,作者借描写他山旧苑的春草漠不关心子规的伤痛,反映出乞生于他乡的游子征人处在怎样一种被人漠视的境地。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物与人融合在一起。

接着,在第三联中,诗人抓住两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景,进一步写出子规处境的艰辛。“雨暗不离浓绿树”,写一年之内最艰辛时子规的处境。“月斜长吊欲明天。”则写一天之中最难熬时刻的处境。从这两个有代表性的情景中,读者就可以推知它在其他时候的处境了。

诗的最后一联“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诗人选用了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人物,把这种凄厉的叫声及这种叫声引起的共鸣渲染得如闻如见,使人在悲情激荡中结束了对全诗的诵读。湘江因其吞没了舜帝之二妃而化成了一条能够触发人哀思的河流,日暮时分,也是征人游子思家之情最为悲凄的时刻。这里的“声凄切”既是写子规的叫声,更是写下句中的游子或也可以说诗作者本人发自内心深处的悲呼。只有“湘江”“日暮”才最能令人生悲,也只有“行人”才最能与子规的悲啼产生共鸣。“愁杀行人归去船”一句,表面上是在写子规的愁太多了,以至于行人的船也不忍离开。实际上,这里是写行人的一种心情。因为他不忍离去,故船也不忍离去。这种借写与人物有关的事物而写人物心情的方法,在屈原的《离骚》中也有。“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因屈原悲,屈原怀而说仆夫悲马怀。这就是一种移情作用的表现。人身边的各种事物,在他的眼光里,无不带上他所涂抹的色彩,它们和诗人同悲同喜,共忧共愤,使诗人的心情得以极大的渲染,这样就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诗至尾句才通过“行人”一词点出意旨,给人无穷的回味。